但待云门早重开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10

云门寺在中国文化史上颇负盛名。

据载,云门寺为王羲之七子、中书令王献之的旧宅,引历代无数诗人到此寻访住宿。其中唐代就有李白、杜甫、杜牧、王勃、王维、贺知章、元稹、白居易等,宋代有范仲淹、陆游、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等。诗人们吟咏云门寺的诗篇不下50篇。王勃还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过一次仿效王羲之等人兰亭修禊的盛事。

中国文化史上几则传诵不绝的故事发生于此: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苦练书法,最终成名的“退笔冢”与“铁门槛”;唐太宗计赚珍藏在云门寺的《兰亭集序》真迹——都成为云门寺之绝唱。

可惜,千年云门古刹,终究湮没在时间之中。

2020年12月30日,绍兴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柯桥区平水镇人民政府主办的浙东唐诗之路云门文化研讨会举行。来自佛学界、文化界、书法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研讨云门文化复兴大计。

湮没于历史之中

记者

於泽锋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湮没于历史之中

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一条狭长的山谷蜿蜒而上。

1600多年前由东晋安帝下诏建立的古刹云门寺就坐落于此。

冬日寒风凛冽,云门寺香客不是很多。遥想云门寺昔日繁华盛景,不免让人唏嘘。

云门寺自古为浙东佛门圣地,高僧辈出,墨客云集,钟灵毓秀,独步越中。

历史上,云门寺几经兴衰更替。

东晋以来,云门寺一直是人们的朝拜圣地,香火鼎盛。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唐建中年间(780~783),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唐会昌年间(841~846)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852)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

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将其中一部分(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986)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1069)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6~1274)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至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七年(1661),重修云门寺塔。后毁。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躏,寺毁僧散。新中国成立以后,云门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

1986年,当地信教群众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寺内尚存明代募修云门寺疏碑,至目前,平水还保留云门寺的部分。

诗路的璀璨明珠

复兴云门寺,是绍兴文化学者探讨最多也是最期待看到的景象之一。云门寺其文化之悠久、底蕴之深厚,无与伦比,可谓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9年10月,浙江省政府印发实施《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引起广泛反响。2020年10月12日,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在天台举行,省委书记袁家军作出批示,省长郑栅洁出席大会并按下浙东唐诗之路启动键,加快推进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已成省级大计。

诗路明珠云门古刹,迎来复兴之机。

云门寺,是王献之别业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它集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于一体,盛极一时。“越山千万云门绝”,唐代诗僧皎然当年游遍越中山水后,高度评价云门寺风光。

云门寺为诗路缘起,“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仿王羲之两次在云门修禊,唐代诗人纷纷南下,追慕魏晋风流、晋唐心印,其中,李白、杜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若耶溪、云门寺,青鞋布袜从此始”,云门寺成为诗路枢纽,唐朝诗人到云门寺休整后,分不同的线路游历,最终形成了大概念的浙东唐诗之路。

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总结了云门寺六大特点:

建寺较早,颇具渊源。“南朝四百八十寺”,云门是首寺。传说曾出现五彩祥云,晋安帝因而赐名为云门寺。

帝王注目,持爱有加。初略考证,历代10多位帝王赐名、题额、赏赐云门寺。

屡建屡废,规模庞大。陆游《云门寿圣院记》描述道:“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也。”

高僧云集,三教相融。云门寺一诞生,就引得四方高僧纷至沓来:帛道猷在云门寺住持10多年;般若学即色宗创始人支遁曾住持云门;唐朝高僧昙一住持云门时,设坛度僧人近10万,云门寺成为般若学幻化宗的传播中心。云门寺集中了历代有影响的大德高僧,而且影响遍及东亚,至今,日本、韩国僧人还经常前来朝拜寻宗。

书坛重地,仅次兰亭。李斯小篆书《会稽刻石》,王羲之、王献之建造住宅,智永创“永”字八法、写《真草千字文》,虞世南习书,萧翼撰兰亭序等书坛典故,都发生在云门寺。

文化高地,影响久远。唐代,拜访云门寺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元稹、王维、贺知章等诗坛巨擘,留下无数佳作,其中,咏唱云门的诗作达50多首。宋代,范仲淹、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辛弃疾、柳永、晏殊等文化“大咖”,都来过云门寺,陆游年少时曾在云门寺读书,仍存留“云门草堂”遗址。明代,刘伯温、徐渭、董其昌、王阳明、刘宗周等学者名家写了不少赞美云门寺的诗文。大画家陈洪绶,曾出家云门寺,刻印自称云门僧,等等。

重现其昔日盛况

重现云门繁荣气象,成为当下浙东唐诗之路文旅开发的重要议题,研讨会现场,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言。

绍兴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建荣称,云门寺曾是千年文人之大客栈,万数游

者之大驿站,在浙东唐诗之路中意义非凡,通过云门寺,最初并未成形的浙东唐诗之路走进了唐代诗人的视野。如何立足现状,梳理文脉,重建云门文化高地,并以云门文化牵引区域文旅产业发展?需要为云门文化定位,建议突出做好“心”的文章,使之成为山水兼佳的胜地、修禅悟道的圣地、文旅融合的样板。同时,还需要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守成与创新的关系、集聚与分散的关系,做考古文献工作、氛围营造工作、夜间经济工作、周边资源整合工作,精准定位目标、挖掘文化元素、创新产业业态、丰富文旅内涵,让云门文化重现昔日光彩。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会稽山龙华寺住持湛如认为,要充分发挥云门寺的后发优势,应以打造东亚佛教文化的核心地带为目标。找准核心,注入“灵魂”,打造成连接东亚佛教文化的桥梁、让人心驰神往的文化高地;在建筑风格上,成为兼具山林美、建筑美,形神统一的寺庙建筑;要平衡好资源开发整合与“去商业化”之间的关系。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高利华教授谈到,云门寺保护重建,力求后出转精,赋其有别于其他寺院的个性化特色,同时要讲好云门文化故事,进行文化赋能;要借绍兴建设东亚文化之都标杆的东风,注重云门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拓宽可持续发展空间,让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吸引更多年轻人。

浙江省辞赋学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辞赋研究院副院长李牧童认为,古来浙东山水人文之美,稽山鉴水最胜。而集稽山之精和鉴水之源于一身的平水镇,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在整个浙东唐诗之路沿线所有历史文化名镇中,论历史的悠久和人文底蕴的厚重,平水镇堪称第一。其人文核心区有众多历史人文胜迹,在这之中,尤其是集宗教、文学、书法和景致于一体的云门寺,论品牌综合实力,可谓独一无二。我们应该力求还原史实,整合资源优势,发掘云门文化,深耕其中、做精做透,即便平水没有先发优势,但依然有底气,厚积薄发,叫响平水云门文化品牌。

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专家黄安华认为,云门寺作为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佛教盛寺,高僧云集,是“三论宗”成为我国大乘佛教八大宗之首的发源地,也是佛学上支遁的“色即空”和昙一的“幻化宗”两大学说创立地,在越中佛教史上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云门寺还是士子们励志攻读学习之处。特别是陆游,更是将这里作为苦读之地。着眼于今天,瞄准项目定位,大气度、高品位推进,打造长三角文化高地,可成立以佛学为中心的“云门人文大学”,并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的宣传,重塑云门文化影响力,为重振“浙东唐诗之路”添彩,为文化绍祚中兴作出贡献。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鲁锡堂认为,云门寺保护重建,要做好五个方面精准的开发定位策划。一是要明确功能定位,明晰项目的公益性或市场化。二是要明确目标定位,结合存量资源和现行政策实际情况,制订可行且富有潜力的目标。三是要明确业态定位,打造一个让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都喜闻乐见、沉浸体验的文化休闲新高地、城郊度假新地标。四是明确内涵定位,通过对云门文化品牌的基因解码,将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物化、有形化、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要明确市场定位,立足于长三角城市群,拓展禅修游、养心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新业态客源市场。

行进在复兴路上

“我们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将云门寺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一个高质量文旅综合体。”研讨会上,绍兴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张伟江表示,结合浙东唐诗之路云门文化研讨会上专家给出的建议,绍兴云门综合文化园项目方案策划即将启动。

除了以云门寺为核心,打造文化高地,复兴云门文化之外,云门寺所在地平水镇人民政府也将以此为契机,绘制更为全面的诗路建设方案,提出了两条走廊、三个诗村、四个节点的设想——

两条走廊:以云门寺为核心,向东延展,用诗词连接东山和剡溪,向西融入,用书法对接兰亭。

三个诗村:申报“平水‘浙东唐诗之路’第一重镇”,将全镇29个村统一设置“一诗一村”诗词村标,如会稽村,以李白“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诗句作村标,等等。打造三个诗村,复古场景设置,使游客体验式感受别样的诗意村落。目前三个诗村还在甄选阶段。

四个节点:打造水路、古道、诗意森林和数字云门这四个重要节点。

水路,平水若耶溪是唐朝诗人入剡的水路要道,其沿途诗情画意,让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忘返。水路以若耶溪为核心,在现有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完善,重现李白眼中若耶之美。

古道,在平水境内,山林古道众多,通过整合、提升,衔接起山水景点、村庄风俗、民宿餐饮等资源,沿路嵌入应景诗词,让游客跟着诗词游平水。

诗意森林,打造云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山体观光电梯等多种途径,使不同年龄层游客都能感受“秦始皇登顶,一览越中风光”之气派。在诗意森林中植入主题诗词,用乘竹筏、骑马、诗词摩崖石刻、驿站、酒肆、穿古装、仿古人墙上题字、趣味打卡获消费积分等串联起各个景点。

打造“数字云门”,通过全息技术,将地理信息、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云门历史演变发展、名人故事、自然风光等有机结合,建设数字云门e站体验中心,线上线下再现舜禹时代风尚、越国古都风范、魏晋名人风度、隋唐诗书风雅、两宋文人风韵、明清士人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