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休闲农业,构建品质农业新格局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4 浏览量:10

高亚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仍然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特别指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发展关系。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一词逐渐从身份变为职业,传统的生存小农也开始向理性小农过渡,务农动机也开始由家庭消费变为追求利润。相应地,农业的功能也转型拓展为两个方向:生产方面表现为工业原料,生活方面表现为休闲、康养、体验等。后一层面促进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结合,即休闲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并在农村资源配置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休闲农业对传统农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以绍兴新昌为例,作为一个特色农业县,新昌历来重视农业发展,本着“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推进万元亩产行动,加快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对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土地和资金倾斜,目前万元亩产农业面积已达1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达5.6万亩,高水平完成“消薄”任务。依托旅游业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也取得诸多成效,主要是扩大了就业规模,形成了不同季节的游玩路线。但是新昌休闲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困境,包括产业融合度不够、区域联动性差、缺乏特色、科学技术手段利用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发展理念存在偏差等。要促进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互补发展,必须继续在产业融合、区域规模、精品营销等方面努力。

一是强化业态丰富度,加深产业之间融合。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一方面,在开展“农家乐趣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的基础模式上,挖掘特色项目深度,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度以丰富休闲农业业态模式。在浙江省乡村旅游中,农事体验型占比较大,其他类型占比较小。因此,新昌县要充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搭建新平台新载体,“拓”出农业新业态,“展”出乡村新空间。另一方面,从休闲农业概念来看,休闲农业具有使产业横向和纵向相联系的特质,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新昌县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进产业集聚。

二是发挥区域合作优势,形成规模效应。首先要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资本多样化。无论是资金、基础设施还是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力量单薄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经营主体方面,可以通过构建“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来扩大发展规模。在经营资本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外部资本和本地资本“共生发展”。其次要推进休闲农业路线串联化。根据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精准合理规划休闲农业场域,制订合理参观路线,使游客根据自己需求选择不同旅游线路。再次要坚持开放发展模式。与周围市县开展休闲农业参观精品线路的联动,打破县内游览的基本模式,实现县内县外参观游玩模式,最终调动区域合作,增加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凝聚力。

三是利用峰终定律,推出精品产品。所谓峰终定律,是指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第一,新昌县发展休闲农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地理位置邻近、文化同源和资源同质的状况之下,突出创新性和超前性,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精品化和创新性。第二,根据不同模式来发展休闲农业,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产品,而不是“一刀切”,人云亦云。第三,利用峰终定律,抓住消费者心理,打造精品,实现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消费最大化。

四是坚持循环永续理念,推进休闲农业生态化发展。过度依赖休闲农业来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地区资源出现扭曲配置,“荷兰病”现象出现,从而事与愿违。因此,新昌县在休闲农业发展进程中要遵循生态规律,转变仅重视经济效益的观念,强调边开发边保护理念,建立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此外,在中国农地流转的大背景下,农户也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在发展休闲农业和土地流转之间做出合理判断,而不是盲目跟风。总之,最终目的是实现休闲农业循环永续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比全面建成小康更进一步的目标和要求。乡村振兴仍是后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主题,只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民宿、文化创意、夜经济等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就能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加“美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