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鲁迅故里一家字画铺内的微雕艺术品,让游客们啧啧称奇。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王仲章,钻研微雕已有30余年,他用一双巧手,生动诠释了书法微雕“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的艺术内涵。
从微书到微雕
记者
於泽锋 文
从微书到微雕
王仲章是诸暨枫桥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浙江省精微艺术研究会会员。他钻研微雕30余年,出自他手的作品已有数百件。其中微雕作品《兰之歌》获中国第二届兰文化博览会金奖、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杯”银奖;作品《金刚经》《孙子兵法》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微雕分为立体雕和平面书画雕,我主要做平面书法微雕。所谓书法微雕,就是把书法以微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书法艺术与雕刻技艺的巧妙结合、于微处藏书法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王仲章说,在他手里,即便是小米粒、头发丝等细小物体,都可以进行雕刻。
“对我而言,良好的书法功底为我后期微雕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王仲章说,他自小喜欢书法,当时诸暨枫桥农村还没有书法的概念,只有“大字”和“毛笔字”的叫法,一般在一些家具、农具或者老建筑上,能够看到毛笔字。王仲章看到这些毛笔字,觉得分外亲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仲章自学书法。“我还记得当时花了10元钱,买了很多废报纸,每天写、每天练。”王仲章说,他后期有机会临摹唐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用功数年,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从1977年到现在,30多年间,书法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在从事微雕之前,主要从事的是微书创作。1986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柯桥,当时的王星记扇厂正在招扇面工。我前去应聘,留了个通讯地址准备参加接下来的考试,当时招聘负责人一看我的字写得这么好,当即决定让我免试上工,这一待便是近5年。”王仲章说。
“当时主要在9寸大的扇面上,用狼圭笔写《金刚经》,一部有5000多字,我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写2个扇面。”王仲章说,他的微书被众人所熟知,是他1991年离开王星记扇厂后,受人之邀写了一个扇面。这个扇面花费了他4个多月的时间,他在一尺大的扇面上写下了9000多条、37000多字的《中国成语大汇》。当时经当地媒体报道后,他还接受了央视的采访。
“正是因为那一次契机,让我认识了当时的微雕大师黄厥明,他也是诸暨人,看到我微书写得这么好,他说要见见我。”王仲章说。
在微雕中承袭书法
师承黄厥明,让王仲章很快掌握了微雕技术,再加上自身扎实的微书功底,王仲章的微雕作品很快就崭露头角了。
“当时对于刀怎么磨,刀锋怎么转,黄老师都悉心教授,毫无保留。”王仲章回忆当初,记忆犹新。那时,他肯下功夫,同样一件作品,他总是能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比别人更快完成。
微雕成为了王仲章书法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在当下的工艺中,微雕可以借助机器去完成。但在我看来,技术的进步,还是无法取代人工,艺术上的美感,是机器无法完成的。”王仲章说。
王仲章非常喜欢丰子恺讲的“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微雕作品。
“书法微雕,集合了书法与雕刻两者的艺术创作特点,若没有娴熟的书法与雕刻功底,两者很难融为一体。书法是握笔蘸墨在纸上挥洒自如,以笔法、结构和章法来展现汉字的美感。雕刻则通过操刀,在材质表面刻划或削减,来塑造有一定空间的可观、可触的艺术形象。一件书法微雕,应包含笔法和刀法最基本的技法。”王仲章这样理解书法微雕。
书法有文房四宝之说,微雕亦然,要配置雕刻材料、雕刻工具和放大设备等。其中对于材料要求很高。通常用天然冻石、犀角、象牙、红木、珍珠、玉石等,材料要求质地细腻稠密,色泽美好,无细孔、无裂痕、无砂钉,天然颜色基本一致,如此微雕作品在其布局、成色、操作等方面,方能和谐。
书法微雕非常适合制作于珍贵材料之上,诸如寿山田黄、芙蓉石、昌化鸡血冻石、巴林冻石、青田封门青等。这些天然冻石一般不宜大刀阔斧地雕琢,最适宜微雕,既保持珍贵材料外观质量的完整性,又增加了文化内涵。
技艺期待传承
微雕难在何处?在王仲章看来,雕刻材料的打磨是很重要的一环。
“如一方冻石章,我们看上去已经很平整、光洁了,然而置于放大镜、显微镜下观察,情况会大不一样,其表面的粗糙,凹凸裂痕会十分明显。这时需要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砂纸进行精心打磨,经观察再打磨,逐步提高砂纸的标号,最后用3000目以上的旧水砂纸打磨,再透过放大镜查看,无细小的痕迹后擦上高档石蜡,稍久以干净软布擦光,待刻。”王仲章说。
多年钻研微雕,王仲章自己打磨了一套称手的道具,他视若珍宝。“微雕书法仅用刀锋刻写,这个刀锋必须是锐锋,方、圆不偏,稍不偏正,会严重影响微雕书法作品的流畅和观感。”
在外人眼里,微雕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如同一尊静默的雕像。微雕,极其需要耐力和毅力。
“双目透过显微镜片,刀锋与刻面出现在放大的视觉里,握刻刀的手如何使力、转动,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感觉,也是一个需长时间磨炼、积累的过程。在一个放大的环境里,刀锋随这种错觉作真实的微小刻写,这实非易事,既要全神贯注,又以一种放松、愉悦的情致,这是一种看似矛盾的景象,其实是微雕应有的心境。”王仲章坦言,自己状态不好时,不会轻易动刀,有时候,一天仅仅只能刻几个字。
在王仲章所有的微雕作品中,他比较满意的是《兰之歌》,那是用珍贵的封门青雕刻而成的作品,上面总共2000多字,内容是关于兰花的赞美诗词。
王仲章一直有带徒弟的心愿,不过至今未圆。如今,王仲章把微雕技艺带进了课堂,教授给学生们。“这是一门需要坐冷板凳、下苦功夫的活,我也期待着能够把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