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精彩亮相。这场展览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展期近3个月。它是一次古与今的艺术对话,更是历史照进现实的探索。
“诗路”的多元表达
记者
王宏超
“诗路”的多元表达
在浙江展览馆展厅门口,观众听到悠扬的钟声,大多驻足片刻。记者走进展厅,见到偌大的空间内放置着形态各异的艺术品。整场展览以书法、国画、影视、插画、设计、手工艺等形式,带来“文史研究+文艺创作”的跨界联动。
千余名艺术家重返“唐诗之路”,以脚步丈量昔日风雅。在此基础上推出此次展览,通过多元化艺术手段呈现所见和所思。
展览馆内共分设3个展厅5大展区,1号展厅展示书画作品、非遗作品。其中有西泠名家选刻的唐诗名句,有浙东族群考据题材的黑白木刻,有沈定庵、骆恒光等书法名家关于越地风雅的书法作品,有记录新昌、天台一带风景的油画、水彩画等……在中心展台上,“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瓷器,展现着独特风韵。展厅内绝大多数作品,以绍兴地区的山水风物作为创作题材,紧扣“唐诗之路”的主题。
如果说书画篆刻作品让人大饱眼福,那么“声画同步”的多媒体呈现效果,更让人久久沉浸其中,恍如来到“唐诗之路”上。展墙两侧,浅绿色方框上写有诗句,里面藏着音响设备,传出流水声、鸟鸣声、古琴声、吟诵声、林间风声……
更令人震撼的,是2号展厅“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大型绘画作品展。巨幅画作垂挂而下,若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巨幅作品将近5米高,20多幅姿态内容各异,营造出梦幻之境。山水是在宣纸上画的,云绕雾遮,颇有仙气;而人物与花鸟巨幅作品则是在绢上绘制的,有的人物怒目圆睁,有的和蔼平静,有的沉醉迷离,张扬着个性。
该部分主创者、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表示,创作可以是畅想、卧游,更多的是表达心象。李白在诗篇中的畅怀,不只是对自然表象的描摹,而是用笔墨承载了天地之性灵。
观者从中能明显感受到,唐诗特有的豪迈气象,以及诗人在自然山川乃至天地间往来的情怀。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数十人联合创作国画巨幅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此向李白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致敬。
3号展厅主要展示设计类、多媒体影像类作品,给观众以焕新的视听觉体验。唐诗之路上的各路诗人,化身成形态各异的动漫形象,风格与电影《哪吒·魔童降世》接近,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围观。据浙江展览馆讲解员介绍,目前已有电影制作公司正考虑以“唐诗之路”为内容,结合国产动漫热点,制作一部“诗路国漫”。
在插画作品中,一幅插画中的人物腾云驾雾,老虎正在弹琴,仙女鼓吹配合,其中衣袂飘飘的形象,想必是正在创作的诗人;另一幅插画则用水波构成的“S”形分割画面,每一小块都是“唐诗之路”里的故事,其中的动漫人物神情淡然、自在从容。
历史映照当下
在“浙东唐诗之路”上,诗人出仕隐居、游山问水、思古访道,他们在一条驿路上出入行止、唱和不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又有文人行游的传统,为这次展览积累丰厚素材。
从2019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的老中青三代人,分为十余支队伍,探寻名山大川、小镇古村、公路乡道、民风民俗,体会古人的情趣意蕴。正如其中一位参与者所说的:“重返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核心现场,我们才能重新发现、构建诗心与世界的交互。在相似天地间,感知与诗人相似的心境。有了这样的共情,我们才可能重新启动新的酬唱和创作。”
2号展厅内的小荧幕上,滚动播放着他们的经历。比如,中国美院师生扎堆在山谷写生,有学生剥笋衣将其平摊开,上前就是一阵“挥毫”,创作出别样的笋衣书法;行走在田间地头或坐在褪漆的椅子上,畅谈对于未来乡村发展的想法……
有些唐诗创作时的场景仍在,是不是可以借此带动更多人重游“诗路”?让爱好文学的朋友,感受这里的文化底蕴;让爱好野外运动的伙伴,感受这里的清幽与险峻。事实上,目前已有越野赛、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落户“诗路”沿线,民宿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我们需要以全新的目光再次凝望历史,珍视诗路资源,注入时代精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相关人士说。
中国美院的师生举办沙龙,他们边行走边思考,捕获思想火花。比如,有人谈到我国电影的先行者费穆导演,他的作品故事中常穿插景物静态,这取自唐诗中以景喻情的手法。当下电影、纪录片的拍摄能不能多选用这样的手法?也有人提到了越窑青瓷的产业发展:“先前我们都听说过龙泉窑,现在了解到越窑也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她设想以“唐诗之路”上的故事,作为越窑装饰图案,进而打响越窑的知名度。
“唐诗之路”也是当下文旅产业发展的活地图。同济大学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生、“海归”肖磊和曹东川参与其中,3年前,他们从浙江上百个村庄中选中新昌县沙溪镇生田村,开始营建乡村生活实验室。他们深入乡村,探索乡村生活、产业、人际互生相长的发展模式。3年过去了,他们的乡村体验游商业模式,也日渐成熟。而在他们眼里,比盈利更重要的是,让人看到乡村真正的美,唤醒了深层次连接的可能性。
“回归乡村,是因为这里相比高速发展的城市,更具有可塑性。”肖磊说,大家要停一停,安静片刻,感受纯真朴实的生活,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正如唐代诗人崔颢所写:“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乡村的山水安静得纯粹,诗人能在这里灵感迸发。而当下的我们也能在诗路之上,得到精神的慰藉和身心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