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建筑的去留成为一道选择题。
新昌给出的答案是:对有价值的老建筑进行整体原状迁移保护。
岙桥里95号一台门原状迁移
冬日上午,雪后初霁,在新昌县城投集团工程建设部项目副主管俞锴烜带领下,记者走进新昌县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零距离接触异地“复活”的岙桥里95号志善堂。
走过新昌老城墙,进入施工工地,一座两层木结构老房子映入眼帘。俞锴烜用手指着说,这就是重建的志善堂。
这是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首个完成大木构件搭建的文保点。从2019年10月开建,到2020年12月中旬完工,志善堂的重建速度很快。事实上,为了项目顺利推进,项目施工方——绍兴园林公司花了近1年时间做前期准备工作。
据介绍,志善堂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座楼及左右厢房组成,均为二层楼,朝内天井重檐,左右厢房东山墙之间砌围墙,居中建石库门框,上饰砖制门罩。格局较完整,牛腿硕大,精雕细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属于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2019年上半年,在新昌县文物部门指导下,有关单位对志善堂进行逐层拆卸,并将所有拆下的物件标注编号,方便重建。在现场,记者发现,房子里堆放着不少写有“岙桥里95号东一”的老木料,而这些标注成为施工人员重建的依据。
据俞锴烜介绍,当时一共拆卸下267块木构件,其中75块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原位复原,但有122块木构件因破损严重,重建时无法使用。
怎样做才能保证志善堂尽可能原汁原味“复活”?绍兴园林公司项目负责人叶军说:“我们邀请了不少老手艺人来做木构件修复工作,采用全手工雕刻,慢工出细活,最多的时候,一共有40多位老手艺人同时工作,将能用的老料都用上,有雕刻件部分缺失,老师傅就根据雕刻特点自己画图纸,将缺失部分补全;有些老料损毁严重不能用了,老师傅就按照原来的尺寸和样子重新雕刻……”
阳光下,一条牛腿雕刻件画面里,一老一少站在一棵大树下。“两个人物的头部都损毁了,老师傅通过参考、画图纸等手段将头部补全。”虽然这只是一个细节,但施工方对老建筑修复的用心可见一斑。
手工雕刻一条牛腿需要1周以上时间,但是俞锴烜依然觉得这样做非常值得。从规划之初,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就将建设一个历史可观、文化可触、传承可见、功能齐备的特色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作为目标,老物件的重建和复原将唤醒人们对新昌老城区的情感记忆。
8座老台门将异地重建
站在重建的志善堂门口往东看,前面空地上竖立着不少长1.5米的短柱。俞锴烜说,在覆土后,这里将重建岙桥里42号,而在42号的北面,岙桥里56号徐诵明故居不日也将重建。未来,这些重建的台门建筑将和新昌古城墙遗址、止水庙等一起,成为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时间拨回到两年多前,这些老台门的去留问题曾在新昌引发广泛关注。
岙桥里位于新昌老城区,历史悠久,但和不少老城区一样,也存在人口密集、建筑老化、配套缺失、隐患环生等问题。2018年4月,新昌县启动岙桥里旧城区改建工程。在这片区域,有7座老台门,其中6处清代建筑保存较好,属于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岙桥里56号徐诵明故居为名人故居。
一边是历史,一边是发展。新昌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方论证后给出对策:拆迁势在必行,老建筑也要保护,按照“尊重历史文化、还原历史文化”的理念,对有价值的老建筑进行整体原状迁移保护。于是,总投资11.69亿元、占地面积45亩的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应运而生。因拆迁而需异地重建的老建筑都将在这里集聚。
位于七星街道五都村的俞家台门建于清末民初,是一座合院式宅第民居,距今140余年历史。2017年,因为五都村搬迁,俞家台门已不具备原址保护的条件,经过有关专家及部门集体评审、认定后,决定对其进行“原状迁移、异地保护”。未来,俞家台门将和志善堂等老建筑成为邻居。
除了这些异地重建的老建筑,在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内,还有包括继全堂在内的三座老建筑。俞锴烜说,继全堂虽然不是文保点,但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建筑,这是他们在前期调研中无意中发现的。
继全堂是一座三进老建筑,里面住户对房子外墙和内部架构都做了一些修改,从外表看,继全堂成了一座不旧不新的民居,淹没在周围老旧房子中。“墙壁已经改成了现代的水泥墙,但是走进其中,我们发现里面别有风味,老柱子、房梁都保存完好,历史文化肌理还在。”俞锴烜说,此后的数次调研和实地考察让他们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房子里又粗又长的冬瓜梁等物件都述说着这座老建筑曾经的不平凡。
对历史文化街区来说,老房子是宝贝,于是,继全堂也得以原址保护。如今,在完成大木结构安装后,从岙桥里拆卸过来的老墙砖、老瓦片正帮助这座老建筑恢复原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