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举措,打造人才制度优势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记者

徐晶锦

2020年6月,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确要建设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我市随即开始谋划相关工作,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要试点建设绍兴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验区建设工作于10月正式启动。近日《关于建设绍兴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意见》出台,共20条改革举措,标志着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全球视野

开辟人才招引“绿色通道”

作为绍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浙江省六大新区之一的绍兴滨海新区,拥有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是我市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最具辨识度的高能级平台,对产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统计测算,到2025年,滨海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将分别达到6万人、4万人左右。

如何为高质量发展集聚更多英才?突出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意见》明确,我市将聚焦顶尖人才和青年才俊两个重点,对国际顶尖人才和一流团队,按需实行“一人一策”,扶持政策和期限上不封顶。对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前100名高校的40周岁以下海外青年科学家,实行“免评审”落户。聚焦“来去自由”,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激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试验区创新创业,政策兑现不受地域、户籍、社保等限制。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市级以上人才项目予以同等认可,直接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为用好全球人才资源,《意见》明确,符合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省“万亩千亿”产业方向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支持其在创办科技型企业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设立高层次人才出入境和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专窗”,为外国人办理来华工作许可、邀请确认函、居留许可等手续提供“一条龙”服务。

放权松绑

推动人才评价“回归企业”

把人才评价“指挥棒”交到用人主体的手里。《意见》明确,试验区将分类制订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专项目录,构建以工作经历、薪酬水平和科技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认定标准。探索实行公司法人举荐制,优秀人才可认定为市级以上领军人才。推行企业首席科学家制度,优先支持申报绍兴“名士之乡”特支计划。

同时,《意见》以“实现人才价值资本化”为导向,提出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探索发起人以人力资本价值作价出资注册公司,并推动人力资本价值作为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担保的重要依据。根据服务人才创新创业绩效,给予人才服务机构地方贡献5年全额奖励,以要素驱动扩宽人力资本“市场轨道”。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聚焦“放权松绑”,充分赋予试验区人才“引育留用”自**,主动下放市级有关权限,积极开展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给予“试验区”更多的人才改革红利。

智资融合

提供创新创业“阳光雨露”

一个有活力的人才生态系统,离不开科技的阳光、众创的土壤、资本的活水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新鲜空气。近年来,我市不断升级人才政策、平台与服务,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全周期”链式服务,全力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根据《意见》,我市着眼于破解人才创业“加速密码”,设立人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用直投、跟投等形式投资创业项目,实行“收益最高100%全额让渡、风险超额20%分担”。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市场化人才信用贷款和担保给予风险补偿。

为打通创新成果转化“关键节点”,《意见》明确,建立创新创业成果转移转化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争取注册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快速认证。支持试验区科技人才创新成果在全市范围试点应用。推进“绍芯”实验室建设,争取加快纳入省级布局。加快创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育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同时,实行人才创新创业贡献奖励,更好释放创新创业“人才红利”。

让人才如沐春风的,还有我市量身定制的暖心服务。《意见》明确,顶尖人才房票补贴实行“一人一议”,人才公寓实行“码上申请、智能择房、线上缴费”,A类、B类高层次人才分别享受一级、二级医疗保健待遇,统筹安排紧缺高层次专业人才、贡献突出人才子女就学及家属就业等,切实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

我市还将通过数字赋能推动人才工作“整体智治”。运维“人才大脑”,建成数字化服务平台,发布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指数,构建线上线下人才创新服务综合体,全面启用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将绍兴滨海新区建成长三角产才融合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