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泊”乡愁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华侨羁旅风飘絮,落叶归根春盼晖。”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柯桥区兰亭街道紫洪山村的这个新年,过得有些平静。但疫情阻不断亲情,行走在这个著名的“侨乡”里,依然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愁,漂洋过海,望春而来。

祖居

群山环绕间,有一条清溪穿村而过。传说由书圣王羲之的儿媳、才女谢道韫手植的银杏树,屹立在村口已有1600多年,这是紫洪山村几乎所有在外的游子惦念的乡愁。

2月22日,章祥霞一家出现在了这棵大树下。“趁着还没开学,带着女儿来村里祖居看看。”章祥霞是浙江省爱乡楷模、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章传信的女儿。70多年前,章传信就是从这个村里走出去的。

如今,章传信的祖居还在村里。去年,这座100多岁的老房子有了新的模样。“我家的祖居,现在已经变身为兰亭侨文化馆。女儿还没有来看过,所以这次特意带她过来。”章祥霞一直关注着老宅的变化。

“这是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基本保留原台门风貌的基础上改建的。”姚国梁是绍兴市侨联委员、兰亭街道侨联副主席、紫洪山侨联分会主席,也是兰亭侨文化馆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之一。他说,改建期间,每次有新的进展,他都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将照片、视频发送给章祥霞。

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走进这座充满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兰亭侨文化馆时,章祥霞有些恍然,这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这里处处凸显着侨元素,不仅有兰亭侨情侨史、涉侨知识、重点事迹等,还有老一辈人生活场景的再现和他们报效桑梓的义行美德。

实际上,这是章传信一直以来的心愿,如今终于如愿。“该馆是2020年兰亭街道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总投资250多万元。其中,章传信先生出资100万元,并提供其故居作为主要馆址。”姚国梁说,大年初一他给章传信先生打去拜年电话时,章先生表示,他很想回家来亲眼看看。

在这个侨文化馆二楼,有一个小小的房间,这是为章先生一家留的。若是哪天他们回到村里来,还可以住。看到这个房间时,章祥霞有些感动。她说,有这么一个房间在,心里总是暖暖的,这就是家的感觉。

“小时候,我经常会跟着爸爸妈妈回绍兴,看望奶奶、外婆。当时就住在这个老台门里。”章祥霞说,父亲非常孝顺,回乡探亲是他雷打不动的一件事。在香港出生、成长的章祥霞,每年寒暑假的目的地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绍兴。

在兰亭侨文化馆不远处,还有一座三层小楼,那是紫洪山村另一位旅港乡贤石福水的家。“这座小楼建了有20多年了,一直也没人住,但石先生说,很想来住上一段时间。”姚国梁说。

“父亲经常提起此事。”石福水的儿子石文辉,印证了姚国梁的这种说法。他说,因为疫情,他和父亲已经2年多没有回老家了,特别惦念在绍兴的亲朋好友。

大年初五晚上,石文辉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一张他在香港家中独饮绍兴酒的照片,表达着他的思乡之情。他说,他出生在紫洪山村,5岁才跟着父亲去了香港。后来,他也常常跟着父亲回老家探亲,对家乡的感情很深。2014年,他还带着他的两个孩子回来,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看自己爷爷、爸爸出生的乡村和祖居。

乡情

“小弟,新年好!身体都还好吧?”大年初一,紫洪山村里郑自然村里,87岁的王万炳接到了来自美国的一个越洋电话,那是他的哥哥、89岁的王桂林打来的。

王桂林是谁?他的姓名,就镌刻在紫洪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壁上。这幢大楼,原是紫洪山爱国学校的旧址。它是1980年8月由在香港经商的乡贤等人共同捐资建造的。王桂林的姓名,与章传信、章善荣一起,写在最前头,他们各捐了2万元港币。

“我哥哥是1948年离开紫洪山村的,他起初在香港做学徒,后来自己开了染厂,赚到钱后就想着为家乡做点贡献。”王万炳说,他们家有7个兄弟姐妹,如今还健在的就是他和哥哥王桂林了。“现在两个人都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只能通过电话来互相问好了。”

王万炳曾去香港探亲两次。后来,哥哥移民去了美国,两人见面的机会更少了。老哥俩最近的一次见面,是在三四年前。“他在电话里说,还想回来看看。”王万炳指着他家斜对面的一间老屋说,那是哥哥的房子,一直给他留着。

这个春节,紫洪山村下家坞自然村,88岁的张云珍也接到了两个儿子从香港打来的拜年电话。“大儿子已经退休了,小儿子也快要退休了,他们在香港都生活得挺好的。因为疫情,这两年他们都没有办法回来,不过现在电话、视频通话都很方便,我们随时都可以联系、见面。”张云珍身体硬朗,思路清晰。她说,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小儿子在香港,几乎每周都会给他打电话,二儿子就在绍兴,她一点都不孤单。

“这些年,最要感谢的是姚正安先生。”

张云珍嘴里的姚正安,其实是她的小叔。这些凭着个人努力在香港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旅港乡贤,不仅一直照顾着家乡的亲人,也不断地给家乡的建设捐资出力。

“这四间三层的小楼,就是姚正安

先生给我们建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也是兰亭第一个装上国际电话的。当时别说是打国际长途了,大部分人家连电话都没有。那时,我家的电话快成了公用电话。每次谁家来电话了,我都到处去喊人。”张云珍说,原先的兰亭卫生院,也是姚正安出资建的。“大楼建好后,是以我公公的名字来命名,里面的住院楼门口写上了我婆婆的名字。”

如今,86岁的姚正安身体十分硬朗。“去年,他就说想回来,但因为疫情,没有办法回来。”张云珍说,今年春节期间,他们才刚刚通过电话,互相问好。

“他们自己定居异国他乡后,艰辛创业,再以亲人带亲人、邻里帮邻里的方式,携手在他乡谋生创业。等到事业有成后,不忘回报家乡,纷纷捐资捐物,泽润后人。”姚国梁说,兰亭侨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柯桥区作为浙江省重点侨乡,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及眷属3万余人,柯桥区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有一半左右都是从紫洪山村走出去的。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从紫洪山村走出去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累计向家乡捐赠款物3500多万元,其中仅章传信先生一人就捐赠了1400多万元。

归来

“我是绍兴人。我到香港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忘记过故乡。我愿意为故乡做事,希望为建设好绍兴、建设好紫洪山村,出一份力。”通过章祥霞的微信,远在香港家中的章传信,传来了一段“为家乡代言”的视频。

视频里,89岁的章传信虽已头发花白,却依然初心不改。“他希望家里能有一代人留在绍兴。”章祥霞说,正是因为父亲的这个心愿,她在35岁那一年选择了回到绍兴发展事业。

“2005年,绍兴解放路上的春天百货刚开,我在那里开了一家钟表店。”章祥霞说,年少时她是个倔强的孩子,在加拿大留学时,父亲希望她选修工商管理专业,以继承家业,但她却听从自己的内心,学了儿童心理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明白父亲的用心。

如今,章祥霞在绍兴定居已有15年,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在我们一家人的心里,绍兴才是家。”章祥霞说,她女儿是在绍兴长大的,在绍兴读的幼儿园和小学,目前在杭州读初中。

“现在我在世茂广场百盛百货里还开着一家童装店。”章祥霞说,她非常喜欢绍兴的生活节奏,也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在这里她认识了许多好朋友。而她事业的重心,也在绍兴。

“再过几天,我在春天百货的新店就要开张了。那将是一个徐渭主题的城市礼品店。”章祥霞说,这个店铺正好距离徐渭的青藤书屋不远,新的师爷文化馆将建好,她觉得这里有好的商机。

家住紫洪山村安山自然村的归侨徐元富,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后跟随父母回绍兴定居。与章祥霞有着相似的经历。“那是1949年,我才3岁。我的爷爷之前是在印尼做生意的,我爸爸在那里认识了我妈妈。当时选择回国,一是因为战乱,二是爷爷年纪大了,想着叶落归根。”徐元富今年75岁,他的大半辈子都是在紫洪山村度过的,他当过村文书,从事过侨务工作。

“我妈妈是家里的大姐。我舅舅在印尼是做汽车生意的,家境挺不错的。那时,他常常会寄东西给我们。”徐元富说,他舅舅还来过他家一次,那是1990年。“那时,他留下了一大叠信封,信封上已经写上了他在印尼的地址,他嘱咐我妈妈,只要把信写好,塞进信封,就可以寄了。”

这些信封,徐元富手头还留了一个,但令他遗憾的是,10多年前他家与舅舅家断了联系,此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上。“按照我妈妈的兄弟姐妹推算,我们在印尼的亲人应该有40多位。”在有生之年,能与远在印尼的亲人联系上,这是徐元富眼下最大的一个心愿。

归乡,这是每一位在外游子共同的念想。这一点,作为老侨务工作者的姚国梁最有体会。他说,如果不是因为疫情阻隔,每年过年的时候,紫洪山村总是热闹的。还有在清明节,如果遇到绍兴旅港同乡会组团,一下子会有100多人一起回来。

“我们的祖坟在山上,父亲年纪大了,爬不上去,他就让我们代为祭扫,但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他自己一定会回来,哪怕就是站在村口,朝着山上望一望,也很满足。”章祥霞说,春天就要来了,希望疫情早点过去,父亲也能再回绍兴来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