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念灯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一年复始,大地回春。

从古至今,元宵节给予人们太多亲情和浪漫的联想。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绍兴过年的氛围浓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串串造型各异的元宵灯笼。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迎恩门水街,在烟火人家的书圣故里,在小桥流水的柯桥古镇......人与灯,交织出一幅幅华美生动的新春景象;人与人“众里寻他”的情愫,与元宵灯影一样穿越千年。

满城灯市荡春烟

走过庚子鼠年,牛年开年,迎来一派复苏的生机,人们看灯的心情也被点燃。

位于越城区人民西路26号的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2021年绍兴“喜越”灯会正在举行。门口,两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的彩灯让人眼前一亮,它们一个被称作“福酒妹”,一个被称作“祝豆哥”,是以绍兴黄酒和茴香豆作为元素设计的。

多年来,绍兴非遗馆一直有挂花灯的习惯。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馆内花灯展充满了以“牛”为主题的元素,不仅有以牛的卡通造型设计的花灯,还陈列有牛的字画和摆件。此外各种传统花灯和动物灯也是琳琅满目。在现场,记者看到不少游客对于一盏来自海宁的花灯塔十分感兴趣。塔分四层,飞檐翘角,配以五彩的灯饰,引得不少人驻足拍照。据悉,灯展从2月4日起,至2月26日结束。

新春期间,书圣故里在题扇亭特别布置了18盏各具特色的灯笼,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打卡”。一对来自辽宁的母女兴致勃勃地在彩灯前拍照,母亲洪女士告诉记者,小桥流水的绍兴让她感受到了和北方不一样的年味,特别是美丽的花灯,让她感受到了南方工匠们的巧心和匠心。

来自上海的王先生则沿着探花桥、题扇桥、咸宁桥一路漫步一路赏花灯,在谢湾咏梅诗廊,他驻足停留。32米长的诗廊里,布置着形态各异的花灯,尤其是充满中国风的伞灯,别具一格,令王先生赞叹“别处不太能见到”。

迎恩门水街去年建成开放之后,便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元宵看灯,自然少不了这处“网红打卡地”。

迎恩门水街元宵灯展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主办,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越城区人民政府承办,为充分挖掘元宵佳节赏花灯的传统习俗,特意在水街戏台区域布置了花灯展区,设置了具有时代气息和水乡特色的花灯、灯谜等,供游客玩赏。

此外,元宵赏灯的去处还有很多。如鲁迅故里、沈园、大禹陵、兰亭景区、安昌古镇、西施故里等景区都能赏灯。柯桥瓜渚湖畔、上虞中华孝德园也有大型的灯光秀。

那些年,月与灯依旧

在绍兴,元宵灯会传承久远。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宋时越中放灯街衢,观者云集,官府因而弛禁城门。是夜城中人流潮涌,却能互相逊避,没有争道喧闹之弊,可见灯会的热闹与和谐。

明末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龙山(即府山)灯会时,“沿山袭谷,枝头树梢,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上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

在上了年纪的绍兴人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绍兴的元宵灯会异常闹猛,让人记忆犹新。

绍兴市文化局退休干部张关鑫当年分管群众文化,组织过多次灯会。据他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绍兴第一届元宵灯会是在1984年,当时在府山越王台举办,展出近200盏传统彩灯,属封闭式展出。第二年,第二届元宵灯会规模更加盛大,由165个单位制作的300余盏彩灯沿街展示,灯会吸引了来自诸暨、上虞、绍兴县等地的观众,这是绍兴第一次举办开放式的精彩灯会,吸引了数万观众,连多年不出门的残障老人也坐着轮椅前来观灯,原定展出一周的元宵灯会,也延长至一个月。制作单位更是挖掘制灯高手、美工专家,许多彩灯突破传统工艺,巧用了声光电技术,不但造型漂亮而且形象逼真。

同样是灯会组织者之一的绍兴群众艺术馆原馆长吴传来对当时参展的

一盏灯印象深刻。由当时的浙江绍剧团制作的这盏彩灯,以兰亭为外形,以绍兴黄酒为主要设计元素,由有机玻璃制作而成,直径在2米左右,当时参加省里灯展获奖,送回绍兴后,又被市民争相参观。

近些年来,随着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灯会已很难出现这样万人空巷的盛大局面,但对于元宵灯会的向往和喜爱,仍旧保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采访中,在绍兴务工多年的黄先生说起自己20年前曾参加过绍兴商场内举办的元宵灯会。那时的他,风华正茂,在女朋友的鼓励下,毅然上台,猜对了三个灯谜,赢得了一把电风扇。赢得奖品后,他脸色通红地拽着女友的手,满是幸福和甜蜜。如今女儿已读高中,往事历历,他笑着说:“如果有机会,希望下一次参加元宵灯会的时候,能为女儿赢得一份礼品。”

同样对元宵灯展记忆深刻的还有来自嵊州的张先生,80后的他回忆起年少时过春节,最热闹的就数嵊州老城区北直街举办的灯展,“人挨人,脸贴脸,大家凑到一盏盏灯前,拨开流苏,查看灯谜。”

邵女士是柯桥人,大学就读于杭州,她说,人生第一次看灯,是在杭州的清河坊,当时看到如梦似幻的彩灯,有种穿越之感。毕业返绍工作后,2018年春节,在镜湖湿地公园举办的元宵灯展中,她牵着男友,观看了打铁花表演,在漫天飞舞的铁花中,浓浓的年味和爱情的甜味,至今令她难忘。

山里人家好制灯

元宵佳节,赏不尽的花灯,自然也少不了做灯的人。

诸暨市岭北镇隐于群山之中,是诸暨最南部的乡镇,已靠近东阳市。岭北镇礼户村,这一偏远山村,以制灯出名。礼户元宵棚灯,是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从绍兴出发,一路往南,随着海拔的升高,行过一段弯曲回旋的山路,便到了礼户村。在村文化礼堂的三楼,记者看到不少元宵灯的展品,一盏盏明晃晃地亮着,煞是好看。灯的主体颜色是红和绿,每盏灯有36个角,灯上面都刻有花纹或有排列整齐的孔洞,在灯的中间位置,贴有寓意吉祥的文字。

礼户村全村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灯,其中有位高手叫做陈锡林,是诸暨市礼户元宵棚灯非遗传承人。

在陈锡林的家,他告诉记者,棚灯由七盏不同颜色的灯悬扎在毛竹上组合而成,又称“七星灯”。只有每逢闰年的正月,家家户户才开始制作棚灯。等到正月十五元宵,村里老少出动,组成的300余人迎灯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去年是闰年,原本要举行仪式,但因为疫情影响,只得取消了。”说话间,陈锡林打开柜子,里面有他特地从东阳买来的彩色棉花,还有早已绘制完成的用于雕刻和绘画的图样。

棚灯的制作主要分为裁切、雕刻、针刺、绘画、折叠等几个步骤。对于纸张的色泽度和硬度均有要求,一般选择红绿两色荧光纸,当地人又叫棉纸,根据灯的大小,裁剪成不同宽度。为了保证硬度,一般都会把两张同色纸粘在一起,风干后,再用熨斗熨烫平整。等到这些基础工作完成之后,便是雕刻和针刺了。

陈锡林告诉记者,雕刻和针刺比较费时,一般一组灯的制作,要花费1~2天的时间。

在整个诸暨,闰年元宵迎灯的习俗仅此一家。在礼户村,迎棚灯不仅寄托着村民新年美好愿望,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元宵节过后,这些充满祝福的棚灯还会赠送给亲朋好友,延续这份浓浓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