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小册子,薄薄的,不足一百页,却在中国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南作用。这本小册子就是毛泽东同志著于1939年12月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本小册子作为初三的政治教材,陪伴了我们大半年。通过原著的阅读、老师的讲解、参观走访和考试,我比较系统地认识到旧中国的黑暗和没落,认识到中国为什么会诞生共产党以及共产党在扭转乾坤、改造国家中的历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获益终生。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红歌长大,但是囿于年龄和知识,对中国为什么会诞生共产党、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涉及政治基本原则和大是大非的问题并不是十分了解,更谈不上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深刻认识。
升上初中三年级,我们年龄在十五六岁之间,正是人生步入青年时代的开始,世界观、人生观也在逐步形成。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将毛泽东的这本小册子作为中学生的政治教材,让大家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启蒙,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论依据,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至高无上的作用,至今回忆起来依然热血沸腾,恍如昨日。
这本小册子本来就是为延安和其他根据地的干部学习党的理论而撰写的课本,它由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中国社会”由其他几个同志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定稿;第二章“中国革命”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本来还有第三章“党的建设”,因故未能完成,但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后来由毛泽东同志在其他文章中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如何认识中国的传统社会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摆在那时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困扰人的问题。当时有许多人都对中国社会作过各种各样的研究和解释,有些人的研究还非常深入;不仅研究,不少人还提出了各种口号,如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不一而足。有些有志者还进行了脚踏实地的探索和实践,如乡村改造、乡村教育等。这些实验后来均半途而废、无疾而终,但他们在探索中国进步的道路上留下了可贵的脚印,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他们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认识不到位,因而他们所采取的所有改造行动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此看来,只有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改造问题。那么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呢?这本小册子通过对传统中国社会的介绍和分析,又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作了剖析,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又增加了其沦为日寇殖民地的危险。这个结论是完全合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实际的,是一个科学的结论。
中国社会的性质清楚了,但是用什么方法和方式去改造它,也是有争论的。有的人向往欧美的议会道路,认为走这条路可以调和阶级矛盾,减少冲突,从而和平地进入新时代。但是,这本小册子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们:此路行不通。为什么?因为我们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这三大敌人对中国人民的欺压是穷凶极恶,无所不用其极的;他们决不会给中国人民哪怕一点点的自由和民主,所谓议会道路只是一座空中楼阁,不可能实现的。小册子指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对付敌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从而夺取政权,建立新民主义的国家,然后进入社会主义,而领导这场波澜壮阔、前无古人的革命的领导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是共产党?小册子通过回顾自辛亥革命以来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指出无产阶级才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他们肩上,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政党还是小资产阶级政党)能够担负的”。
这本小册子诞生至今已经80多年了,时间可以冲走许多陈旧的记忆,但是50多年前学习这本小册子的情景却依然清晰,它教我初步认识了共产党,而这个启蒙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让我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