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如何实现非接触金融高质量发展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长三角在区域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应认真研究非接触金融服务的发展逻辑,助力高质量发展。

加速数字化转型

非接触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客户服务电话等载体,不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物理接触的服务形式。

随着越来越多客户养成线上办理业务习惯,非接触式服务也加速了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随着线上化运营能力的增强,金融机构有望获取更多私域流量和活跃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将成为金融行业的核心服务。对金融机构来说,客户留存的相关数据将是极具价值和区分度的信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手段,对客户肖像进行精细描绘,并采取差异化、个性化措施,实现多业务、跨场景、全链路客户生命周期的精准营销和运营,与客户建立更深刻的联系,将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发力点。

诸多难题待解

虽然非接触式服务蓬勃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诸多待解的难题。

首先,基础数据不完善,外部大数据覆盖范围有限。

其次,个体工商户或小企业主分布零散,且客户类型、信用资质差异较大,在非接触前提下,金融机构须设计高效便捷,又能控制操作性风险的业务模式。同时,由于小微信贷风控具有场景化特点,与普通消费信贷目标客群同质化程度较高,金融机构面临开发成本与风控标准的平衡和兼顾问题。

再次,非接触金融带来了智能风控需求。

最后,金融业易受多因素干扰与影响滞后等特点,加大了数据分析的不确定性。

此刻,金融机构还面临降低技术投入成本、控制风险成本、节省操作成本、提高可复制性等四大挑战。

如何高质量发展

应该说,非接触金融发展的背后,需要强大的金融科技支撑。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1.长三角金融机构应重视非接触金融服务,加“快”落“实”发展战略。其中,“快”体现在理念转变要快,将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的数字化建设提到更重要位置,进而推动长三角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短期内,应及时修订和完善与非接触金融冲突的内部制度,同时总结经验,弥补漏洞,构建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的非接触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区域金融业务的发展。

“实”表现在长三角区域金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加强非接触金融的风险防控,尤其要加强数据的加密治理,要确保区域的金融数据安全,为长三角区域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扎实、安全、稳健的非接触金融服务。

2.完善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监管规则和制度建设。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修改完善区域监管规则和要求,为推进区域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

3.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合作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内控制度、准入前评估、协议签署、信息披露、持续管理等方面,长三角区域商业银行应对合作机构加强管理、压实主体责任。为使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更好地发展,还需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等多方协同,合力扎实地推进,才能使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

4.加快建立长三角区块链战略联盟。区块链金融是非接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推进长三角区域区块链金融项目尽快落地应用的过程中,区域的社区共识和链上标准成为发展的瓶颈。

事实上,加速长三角区域的非接触金融布局,为其转型“上链”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是获得成本优势、完善技术和改善应用环境的前提。实现更多新场景的运用,如远程开发调试、区块链电子发票系统“上链”、在线实时查验发票和查验信息、供应链产业融资服务等,将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区域非接触金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