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同心与幸福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0

记者

何超群

老旧小区改造,众口难调。怎样“调”出居民最大的获得感?立足问题导向、精准引导,激活自治“细胞”,越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合力,去年全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6个,占全市一半以上。

日前,记者走进这些小区,探访“改”出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座谈会开出火药味

宋建兴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白马新村越来越多的居民看见他,会笑了。这在几个月前是奢望。去年5月,白马新村启动改造,施工方是浙江环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宋建兴是项目负责人。

“一开始就为‘改什么’闹僵了。”宋建兴说。这一闹,项目进度拖延了3个多月。但最后却赶上了计划进度,还赢得了群众好评。最明显的变化是,居民笑容多了。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放眼全国,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老城区的问题日益突出。政府花钱改造老旧小区,就是为了更新老城。坚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聚焦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基本功能和提升居住品质三大关键点,越城区提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三步走”:请您来点单(设计)、请您来监督(施工)、请您来验收(竣工)。

“第一步就碰壁了。”说起去年5月举行的座谈会,越城区府山街道白马社区党员代表单水龙又来气了,“该改的不改,不要改的改,那还改什么?”

座谈会有街道办、项目部、社区、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等10多人参加。分歧的焦点是:居民提出维修小区公共楼梯与护栏,但施工方坚持按照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统一标准实施。

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共性问题,又有个性问题。位于越城区府山街道的白马新村(原为白马畈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与一般小区不同,楼梯位于室外。经年累月,日晒雨淋,近百部楼梯和护栏破损不堪。此次改造,修好楼梯是居民的一大期盼。

“楼梯维修不在改造范围内。而且,不按照统一标准改造,验收时交不了差。”座谈会上,施工方态度很明确。“这不合理。”党员代表据理力争,以雨污分流为例,指出小区早在“五水共治”期间就破膛开肚,改造好了地下管网设施。再花这笔钱,是劳民伤财。

“越是针锋相对,越体现民意诉求。”越城区美丽城镇提升推进专班负责人朱伟刚坦言,改造初期,类似的冲突不断。包括白马新村在内,一些小区改造工作因此停滞不前,引发各方反思。最终,在区、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围绕群众的要求和建议,设计方案被调整优化。

老旧小区改造能不能改到群众心坎上?“改什么”是关键。达成共识,才能劲往一处使。去年9月白马新村开工,单水龙和几位老党员义务当起项目监督员、调解员。“他们协助我们做了大量群众工作,工程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宋建兴转忧为喜。

上接第1版

采集本里的小心思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造启动后,北海街道胜利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陈海燕几乎天天被胜利西村居民团团围住。木窗怎么改?车位怎么划?树怎么种?……一碗水端不平,就改不下去。

陈海燕的经历不是个案。这些年,越城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但像如此“大动干戈”还是第一次。76个老旧小区、726幢住宅、近2万住户,改造体量大、周期长,给社区治理带来全新考验。

到底怎么改?摒弃用行政手段推进民生工程的做法,以改造倒逼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促进居民自治,越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改”出了新思路。

改造时发生的一桩事让陈海燕耿耿于怀。因不满防盗窗改造,居民对她动粗。经越城区公安分局北海派出所调解,动粗居民最终赔礼道歉,并写下保证书。“牵涉家家户户的利益,阻碍重重。”陈海燕道出社区干部工作之难。

胜利西村建成至今已有30年,积弊深重。去过的人都有印象,别说停车,走路都提心吊胆。私搭乱接的电线从这棵树“挂”到那棵树,从这栋楼“拉”到那栋楼,有些楼道口活像盘丝洞。终于盼来改造,却反“生”一堆事。

为方便居民反映改造问题,社区制作了一个采集本,承诺“件件有答复”。不出几天,问题厚厚一沓,五花八门。“有些问题,看着简单,其实难办。”陈海燕以树为例,同样一棵树,有说砍了增加车位的;有说修一下少挡阳光的,也有说绿化要紧动不得……

“群众的事还得群众自己解决。”陈海燕“请”来小区业主委员会支招,大伙道出心里话。防盗窗“凸改平”,之所以难,难在“小九九”。以厨房防盗窗为例,凸出的地方,可用来晾锅、放盆。“但影响城市形象。老旧小区改造,居民也要讲大局。”几位委员带头拆改后分头走访、说理。最后,一个不剩全拆改。

划好车位,给谁停?也难。通过征求居民意见,业主委员会制订收费停车规则。“引导居民花钱买服务的意识。”业委会委员高国良参与规则制订,他说小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家有家规。既要讲权利,也要讲义务。

有居民提出,老旧木窗能不能一起“改”。业主委员会也接过难题,出面协调。最后,33户业主自费购买材料,由改造施工方免费更换,居民省钱又省心。

“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陈海燕深有体会地感慨,但居民自治意识提升,再多的小心思也有办法解决。

廿余载夙愿一朝圆

22年前,30出头的王宝钱以每平方米1100元在南都新村(原为南都花园)买下一套商品房,房子紧挨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公园。但公园却迟迟未建,经年累月,此处沦为“脏乱差”整治点。何时才能建好公园?王宝钱一等等了22年。

老旧小区改造牵一发动全身,表面上是硬件改造,其实是各方利益搏弈、资源整合、协同配合的大会战。改造之初,越城区深入调研,梳理摸排老旧小区历史遗留问题,创新机制,将“存量问题”转化为“增量资源”。正是这一转化,王宝钱们的心愿得以实现。

南都新村建于1995年,共有楼房17幢,394户,“花园”位于小区中心。“闹心!”城南街道城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徐娟推开办公室的窗,就能看到“花园”。

“开始说建花园,后来说要造房子,大家联名抵制……”居民们说起“花园”,个个摇头。时至今日,大家都认为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南都新村列入改造计划消息一传出,徐娟就收到了上百个居民摁着红手印的请求书:强烈要求改造这块地。

区委区政府为此开了不下5场协调会。“像这类闲置资源,全区有30多处。”朱伟刚说,牵涉到30多个产权单位。厘清关系仅仅是第一步。怎么利用才是当务之急。

与以往修修补补不同,此次老旧小区改造,越城区将古城有机更新、污水零直排、智安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电梯加装、邻里中心、口袋公园等工作相结合,努力实现“最多改一次、一次改到位”。这为闲置资源改造利用提供了方向,也对部门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保留产权的基础上,结合小区实际需求,优化利用闲置资源,最大程度改善小区居住环境,这一方案经多次会商后得到各方支持。

1月20日,农历腊八。晚饭后,王宝钱牵着孙女的手下楼,“哇,公园的灯亮了!”他话音未落,小家伙已经踏上滑板车,冲向公园。“1998年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公园。22年了,终于等到了!”王宝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平时不苟言笑的他打开话匣子,“这些年迟迟不搬新房,就是因为心里憋着这口气……现在气顺了,更不想搬了。”

经过半年改造,南都新村这片闲置土地变身口袋公园和小区活动中心。当天,南都新村口袋公园建成启用。许多居民和王宝钱一样,沉浸在喜悦中。

集聚社会力量,为老旧小区赋能。2020年12月24日,绍兴作为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的典型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经验案例,并在全国推广。作为绍兴老旧小区改造的主战场,越城区践行共同缔造的理念,正在化为一个个幸福的故事,滋润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