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国遗何存?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近日,88岁的调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寿昌因病离世。自此,绍兴的2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6位故去。在世的15位,平均年龄已达76岁。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这个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绍兴该如何破解?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记者

徐霞鸿

国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

“台上吹起悲凉的喇叭来,中央的横梁上,原有一团布,也在这时放下,长约戏台高度的五分之二。看客们都屏着气,台上就闯出一个不穿衣裤,只有一条犊鼻裤,面施几笔粉墨的男人,他就是‘男吊’。一登台,径奔悬布,像蜘蛛死守着蛛丝,也如结网,在这上面钻,挂。他用布吊着各处:腰,肋,胯下,肘弯,腿弯,后项窝……一共七七四十九处。最后才是脖子,但是并不真套进去的,两手扳着布,将颈子一伸,就跳下,走掉了。”

调吊,作为个人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民间杂耍方式,在绍兴一带出现并流传已有200多年历史。鲁迅曾在文章中饱含深情地怀念这种表演形式,他写的那位“男吊”,名叫金阿祥,是绍兴第一个有名的调吊艺人。

刚过世的金寿昌,是金阿祥的孙子。出生、成长于调吊世家的金寿昌,其祖辈和父辈皆为调吊艺人。从6岁开始,他跟随父亲练习调吊,13岁上台演出。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发展调吊的“接力棒”,经过不断钻研和练习,他成功地把调吊的技艺由“七十二吊”丰富发展为“一百零八吊”。2009年,金寿昌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调吊,原本是金氏家族的独创,并传承着“秘技不外传”的规矩。从清末直至新中国成立,在绍兴,只有金家祖孙三代掌握调吊技艺。戏班里有演出需要时,只能请他们来演。后来,浙江绍剧团的部分演员也学会了调吊的一些基本技艺。

“原浙江绍剧团的‘十三龄童’王振芳,就会表演高难度的‘七十二吊’。1961年,他去北京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后赞叹不已,并将他推荐给中国杂技团,当时的中国杂技团曾邀请王振芳前去指导。”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部副主任王心愿说,他们曾推荐王振芳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但结果还没有公布,他就已经过世了。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王心愿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绍兴共成功申报2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但截至目前,其中6位已经故去。剩下的15位,年龄也都偏大。

记者从绍兴市非遗中心提供的一张绍兴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汇总表上看到,目前年龄最大的是96岁的王阿牛,他是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最小的是绍剧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百青,今年56岁。这15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76岁。

后继乏人现象突出

那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何存在老龄化严重的现象?记者调查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流程。记者了解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逐级申报的,要想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必须先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根据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原则上是每五年一次。在层层上报的过程中,传承人的年龄自然是越来越大。

一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是比传承人老龄化更突出的现象。今年92岁的王羲之传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乃浚,如今还在关心怎么收集整理更多的王羲之传说,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王羲之传说,还有一个市级传承人,叫孟元土,他现在近80岁了。另外,我有一个来自上虞的徒弟,叫高国淼,现在正跟着我学习整理王羲之传说。王羲之传说讲起来不难,但要把这些故事收集整理出来,不太容易,需要一点一滴地从文史资料中去寻找,没有一些古文功底是不行的。”杨乃浚说,算上他自己,王羲之传说这个非遗项目目前也就3个人在传承。

“调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寿昌去世后,这个项目目前只剩下一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就是金寿昌的儿子金光侠。但他现在也已年近花甲,而且不是以表演调吊为生计。”王心愿说。

当然,后继乏人的问题,和非遗本身的传承特点也有关系。比如绍兴词调,目前就处于一种无人传承的状态。“绍兴词调,又称花调、话词,是由盲艺人说唱的古老曲艺品种。1930年左右,绍兴词调艺人多达五六十人,鲁迅先生也曾因母亲做寿邀请盲艺人在家中演唱花调。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绍兴盲人不需要通过卖唱来谋生,这种技艺就渐渐失传了。”王心愿告诉记者,通过文化部门的抢救性挖掘,目前绍兴词调有五六十个曲目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虽然有少数曲艺爱好者可以演唱一些片段,但没有真正的传承人。

还有一些国遗项目,则处于群体传承的状态,目前并没有办法选出代表性传承

从个体传承转向群体传承

人。比如属于民俗类的大禹祭典和水乡社戏,虽是国遗项目,却并没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有民间文学类的绍兴童谣,也很难认定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年,绍兴陆续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24个,目前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却只有15名,他们传承着其中11个项目。换句话说,目前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没有同等级别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王心愿说。

从个体传承转向群体传承

面对全国都普遍存在的传承难题,绍兴非遗保护传承相关部门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什么应对之策呢?

从个体传承转向群体传承是一种探索。“比如调吊项目的传承实践,在支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光侠开展保护传承传播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借助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新昌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以及嵊州民间目连戏班的力量,通过推动绍兴目连戏尤其是《男吊》的排练演出,实现调吊技艺部分动作的有序、活态传承。”王心愿告诉记者,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一直把目连戏作为剧团的特色节目,如《男吊》《女吊》《调无常》等,演员经常参加各级各类惠民演出、展演比赛、对外交流等。新昌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作为国遗项目绍兴目连戏的保护单位之一,也积极推进调腔版目连戏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从2017年起,绍兴市非遗中心还和新昌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联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复排了新昌调腔版目连大戏《目连救母》,其中就保留了精彩展现调吊技艺部分动作的《男吊》。绍兴市非遗中心还积极借助文化进礼堂、浙江好腔调、交流展演等活动载体,促进了项目的传播与弘扬。

对国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科学的记录,也是一种传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启动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目前,绍兴市有10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拍摄记录工作。

搭建平台,培养新人,也是绍兴非遗保护传承相关部门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去年,我们在越城区迎恩门水街做了建设‘绍兴非遗客厅’的尝试,效果还不错。今年,打算选择合适的地点,再开设一到两家。”王心愿说。

作为绍兴莲花落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倪齐全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正式向我拜师的弟子有6位,跟我学过莲花落的学生则有上百人,最小的11岁,最大的74岁。”倪齐全说,绍兴莲花落的传承梯队是非常完整的,从区、市、省到国家级,每一级都有传承人。

“2011年,在柯桥区小百花越剧传习中心开办的国遗班里,我担任了班主任,带领20位青年演员学习绍兴的五大曲种。其中大部分青年演员,成了绍兴莲花落的专业演员,活跃在绍兴的舞台上。从2012年起,我又在绍兴市非遗中心开办的绍兴莲花落传习班里任教,陆续培养了许多职业演员和爱好者。”倪齐全介绍说。

绍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建杨,也一直坚持绍剧猴戏的传承与弘扬。“今年,由我主演的绍剧猴戏电影《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即将上映。接下来,我还要筹划36本的绍剧《西游记》。”刘建杨说。

2019年,刘建杨收了6位弟子,其中3位来自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还有3位来自新昌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和浙江婺剧院。刘建杨说,跨界收徒,就是为了破除“剧种”和“派别”之分。“传承要有开放的胸怀,这样绍剧猴戏才能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展。”

按照现在的有关规定,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只要他所传承的项目已是国家级项目,原则上都有资格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绍兴市共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9位(包括去世的)。我初步筛选了一下,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接下来的申报认定工作中,原则上绍兴有29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资格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心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