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福建电视台原台长俞月亭去世。俞月亭1934年8月出生于嵊州市甘霖镇俞家砩村。1月21日,俞月亭的骨灰被运回家乡,其所藏之书籍全部捐赠给了嵊州市图书馆。
一生收藏将专室陈列
将专室陈列
俞月亭,1934年8月出生于嵊州市甘霖镇俞家砩村。一生中,出版了学术专著《韬奋论》、报刊电视论文集《七O辑零》和散文集《井》《寂寞榴花红》等。
这位当代文化名人,是一位十分难得的乡贤。
嵊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小英得知俞月亭病逝的消息,很是心痛。采访中,张小英表示俞老生前很关心嵊州市图书馆,渊源不可谓不深。
早在1992年,俞月亭所著的《韬奋论编辑工作》和《韬奋论》就作为“嵊县籍人士著作”在嵊县图书馆展出。彼时,位于剡溪之畔龙会新村的嵊县图书馆新馆刚刚落成启用,在俞月亭等一批嵊县籍志士学者的无私帮助下,“嵊县籍人士著作展览”顺利举办。
自此,嵊州市图书馆与俞月亭的联系便从未中断。其后20余年间,图书馆总能第一时间收到俞月亭新出版的作品,《井》《寂寞榴花红》《记者的笔》《“七君子”案件》……每一册赠书的扉页都有俞月亭的殷殷寄语。
那是一个微信等尚未出现的年代,纸张与笔墨承载着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情感。一张张往来于两地的明信片记录着俞月亭对图书馆的深深挂念,也寄托了图书馆向俞月亭送去的美好祝福。
三十年间,嵊州市图书馆一步步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图书馆,与此同时,俞月亭也一步步迈入迟暮之年。为了给自己的爱书找一个好归宿,俞月亭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将所藏之书尽数捐给家乡的图书馆。
对书的热爱溢于言表
俞月亭对书籍的热爱无需多言。自大学毕业起,俞月亭终其一生从事文字工作,从看书到写书,从收书到藏书,或许,在他将自己的作品赠予图书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自己所藏之书最终的归宿。
经过许久的沟通,捐书一事终于在2020年1月提上日程。
这一天,应俞月亭之邀,由嵊州市图书馆副馆长费松庆带队,一行4人驾车前往福建拜访俞月亭。虽然是第一次谋面,但大家用嵊州方言交流,没有丝毫的陌生感。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搬书”,这一说法毫不夸张,俞月亭家中有3个房间被用作书房,其中两间都有一整面的书墙,而剩下1间则堆满了成箱的书籍。
搬书过程中有一个可爱的细节,这位耄耋老人尽管腿脚不便,但在图书馆工作人员打包、搬运书籍时却在一旁寸步不离,似乎是在“监视”馆员的工作,又像极了一位操心的父亲依依不舍心爱的孩子远行。
虽然已经决定“捐书”,但真正看着心爱之书被一册册打包带走,俞月亭内心也是波澜起伏。
这天,嵊州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满载3000余册书刊而归。那时的我们却并不知道俞月亭的秘密。
2021年的1月21日,俞月亭落叶归根。
他的这个秘密最终由他的女儿关小俞女士告诉了我们:一年前,俞月亭将所藏之书悉数捐给嵊州市图书馆,并邀请工作人员上门搬书——事实上,3000余册书刊并不是俞月亭所藏之全部。因为实在无法想象没有书的生活,彼时的他留下了一部分图书,放在手边时常翻阅。
这一批书刊陪俞月亭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如今也算完成使命。“已经打包好了,过几天就寄来图书馆”,关女士这么告诉我们。待图书馆新馆落成后,俞月亭的藏书会设专室陈列。
如今的我们或许并不能共情俞月亭对书的这般痴迷,却也无一例外地被这种深情所打动。而图书馆能做的,唯有认真爱护每一本书刊,不辜负俞月亭的厚望。
热心资助家乡事业
在嵊州市甘霖镇俞家砩村,俞月亭是村里辈份最高的人,作为一名长期在外工作的文化名人,俞月亭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可对家乡事业却分外关注并一直热心资助。
关小俞告诉记者,一年前,村里要编修家谱,父亲知道后,寄去2万元钱。村里家谱编修完工后,公布捐助人员名单时,远在福建的俞月亭,成为捐款最多的人。
村主任心里觉得过意不去,专门到福州看望俞月亭,当他们见到族叔,穿着30年前的衣服,高兴地接待家乡干部时,村主任真的感慨万千。
这位村主任给俞月亭的侄子发微信时说了三点:一是敬佩他真书生也!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二是只注重精神享受,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受物质诱惑。三是族叔为编修家谱慷慨捐资,而自己省吃俭用,令人十分感动。
俞月亭是一个读书人,淡泊名利,重情重义,乐于助力家乡建设,热心参与编修家谱、修建村公路、帮助辅导朋友孩子读书等等工作,这样的读书人,堪称乡贤表率。
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在《烟消云不散》中自嘲“从小喜欢涂涂画画,干了大半辈子新闻工作混了个‘高级记者’的花冠,用心地吃过几年粉笔灰,闲暇时爱写点风花雪月、家长里短”,最后落在八个字: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回望俞月亭老先生的一生,书山有路,笔耕不辍。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