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5日,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革命家徐懋庸11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他,位于上虞区下管镇的徐懋庸图书馆近日开馆。
开馆当日,徐懋庸的家属和有关专家、学者缅怀其为革命理想奋斗的一生,交流探讨徐懋庸的文学思想。
走进徐懋庸图书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精致的内部陈设,让人眼前一亮。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徐懋庸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图书馆内的书籍可与上虞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市民可通过读者卡等有效证件免费借阅。
图书馆的一楼,陈列着与徐懋庸先生相关的文史资料。下管镇党委书记马百根说,图书馆以徐懋庸的名字命名,就是希望借助这位乡贤的人文力量,让这个图书馆成为下管人民群众的精神乐园,从而打造“耕读古镇
懋庸故里”的文化金名片。
徐懋庸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鲁迅风”杂文的主要代表作家。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说,1911年,徐懋庸出生在下管方山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贫,徐懋庸小学勉强毕业便辍学在家。幸运是,他很聪明,被人们称为“神童”,于是一个13岁的小孩子居然被先生徐叔侃推荐担任了鹿溪小学的小先生,后来又到三十里外的章镇一所小学去当教师。徐叔侃是胡愈之的表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名积极分子。徐懋庸在教书期间,徐叔侃介绍他阅读鲁迅的作品。说来十分奇怪,他很快成了鲁迅的铁杆粉丝。凡是鲁迅的作品,他都会生吞活剥地去读,还模仿鲁迅的笔法开始学写杂文,杂文深得鲁迅之风。
16岁那年,为避难,徐懋庸到了上海,他考入了一所不用收费的劳动大学,其间又读了不少鲁迅的作品,从此打下了对鲁迅无限崇敬的烙印。
陈秋强说,徐懋庸真正接触鲁迅是他21岁那年。徐懋庸在自己翻译的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出版后,寄了一本给鲁迅,并请教了几处翻译上的问题。鲁迅收到他的书和信,当夜就非常认真地复信,对他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两天后,鲁迅又寄一信;第五天又去一信。短短五天时间,鲁迅给这位绍兴小同乡连续写了三封信,可见鲁迅对他是何等的看重与关心。徐懋庸深受感动,自此之后,两人关系非常密切。从1933年11月到1936年8月,徐懋庸给鲁迅的信共达60封之多,鲁迅给他的信也有50余封。
徐懋庸之子、中国人民***海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徐执提回忆说,父亲晚年时,曾到他们家里住了一段时间,边休养,边为鲁迅的书信注释。
徐懋庸的文风深受鲁迅影响,以至于当时有不少人误以为徐懋庸是鲁迅的又一个笔名,鲁迅也曾为徐懋庸的《打杂集》作序。徐懋庸的杂文知识广博、善于说理,常引用古今中外的知识对照现实,批判帝囯主义、***和依附***的自由主义。
下管乡贤、浙江邮电报原总编徐达生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现当代作家陈列室第三部分里就有徐懋庸的相关介绍,足见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他为“左联”作出过重要贡献
徐懋庸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曾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1938年,他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教科长,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冀察热辽联大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中南文化部副部长、中南教育部副部长等职,著有《徐懋庸杂文集》《徐懋庸回忆录》等。
徐懋庸文学思想研究会筹备组负责人、下管镇党委原副书记陈永明回忆说,为筹建徐懋庸纪念室,2004年,他曾随同当时的下管镇党委书记去上海。那时,他们参观了上海“左联”纪念馆,纪念馆的一位副馆长向他们介绍,“左联”纪念馆有一个创意,专门选出了24位“左联”最有成就的作家,将他们本人的签名手迹用光导纤维复制,镶嵌在深蓝色的穹顶上,取名为“星光灿烂”,意即他们的人格、作品与日月同辉,永远闪耀在祖国的文学天空上。其中,就有徐懋庸的名字。
听说他们要了解徐懋庸的情况,这位副馆长推荐他们拜访上海原市委书记夏征农先生。1933年就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夏征农,是“左联”后期的领导人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夏征农和徐懋庸同在上海文坛,为“左联”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们和广大“左联”作家一起,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由“左联”领导的左翼文学运动,是我国继“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又一次伟大的革命文学运动,茅盾曾经评价:“‘左联’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光荣的地位,它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和播种者。”
陈永明说,他们向夏老汇报了徐懋庸纪念室的筹备情况。得知他们是从徐懋庸家乡来的,夏老欣然答应为徐懋庸纪念室题词。他说:“徐懋庸和我很熟。他也是鲁迅培养出来的,有本杂文集就是鲁迅作的序。”夏老又回忆起了70多年前他与徐懋庸一起办刊物写文章的情景。他说,晚上稿子赶出来后,他们常常会一起找个面馆吃碗面。那时候,鲁迅先生很爱护青年,他经常接济“左联”一些生活困顿的文学新人,对徐懋庸很爱护,很器重,对他的孩子也很爱护。鲁迅是“左联”的精神领袖,徐懋庸师承鲁迅,文作投枪,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徐懋庸的文学成就、影响力很大。
此外,陈永明他们还专程去嘉兴寻访了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左联”研究的姚辛。姚辛表示,在“左联”近400个盟员中,徐懋庸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文化名人。
今天学习徐懋庸什么
当下研究学习徐懋庸,我们要学些什么?
在陈永明看来,徐懋庸是一位带着浓重乡土味的现代文学家,纵观先生一生,他喜能歌舞,怒能战斗,一生坎坷,成就卓著。
我们要学习徐懋庸勤勉好学的学风。徐懋庸从小聪颖好学,渴望获取知识,被村民称为神童、小先生。他刻苦攻读埋头学,在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3年竟先后学会了法语、日语、英语、俄语。能通四门外语,这不是常人能做到的,这为他获得知识、翻译文章打下了扎实基础。他师承鲁迅用心学,对鲁迅的杂文洞若观火、烂熟于心,他撰写的杂文与鲁迅的文风如出一辙。
还要学习他敢于斗争的精神。受中共上虞独立支部书记叶天底的影响,徐懋庸开始参加革命活动,秘密编辑《石榴报》。“左联”时期,他用笔杆子作斗争,敢于亮剑。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又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共计30余万字的杂文,他写的《不要怕民主》《不要怕不民主》等杂文一身正气,以其犀利的笔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要学习他追求真理的勇气。1938年,徐懋庸决定告别上海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主席的多次接见。那时去延安,需要有勇气、需要有牺牲精神,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不会去的。
要学习他热爱家乡的情怀。徐懋庸一生都有家乡情结。小时候,他受早期党员徐用宾、徐镜渠影响,爱国爱家乡。离开家乡后,他一直秉持山区人民的耿直个性,敢讲真话有正气,哪怕受到挫拆都不改本心。晚年的徐懋庸曾3次回到故乡,《徐懋庸回忆录》里,专门有一个章节回忆下管。
陈秋强说,1979年4月13日,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徐懋庸的追悼会。“徐懋庸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坚持真理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这是组织对他最后的结论。徐懋庸一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人正直,对党忠诚。这颗从下管大山里升起的文学明星,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