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於泽锋
面临拆迁窘境
1月23日,烟雨朦胧,在柯桥民间文史爱好者朱新学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柯桥区钱清街道钱清村的陈半丁故居,这处房子以前归童家所有,当地人仍旧习惯称其为童家台门。前一天,朱新学来过这里,用相机录制了一段长14分钟的视频,把它发到了朋友圈。也正因为如此,陈半丁钱清故居的样貌,才被不少人看到。
“我从一本书上了解到,陈半丁在绍兴有两处故居,一处在柯桥区柯岩街道西泽村,一处在柯桥区钱清街道钱清村,相距10多公里。书中写道,陈半丁在钱清住过不少时间。我一直想来看看,没想到,好不容易找到,这里却即将被拆迁了,真的太可惜了。”朱新学唏嘘不已。
朱新学口中的这本书,叫《越文化研究丛书之二——越中揽胜》,其中有这样的记述:陈半丁钱清濠湖沿故居坐北朝南,进大门为天井,东西两面侧厢房各两间。接着是三间楼房,为陈半丁早年住处。东侧厢是陈半丁家的灶间,至今保存完好……
在《钱清街道志》中也有类似记载:民国元年(1912),(陈半丁)与其孪生弟奕斋迁居钱清村濠湖沿童家台门。
陈半丁位于钱清的这处故居,知道的人并不多。记者和朱新学寻访到此,因为面临拆迁,多数居民已经搬走,只有几位老人还留在这里。现场卫生状况差,院子里碎石杂乱,杂草丛生,陈半丁的故居有点破败,前面楼房遮蔽,光线有点昏暗。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墙壁上到处写着大大的“拆”字。
近年来,钱清街道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杭绍城际铁路的建设,给钱清的发展迎来巨大的机遇。记者从资料中查到,钱清村早在2017年就迎来首轮拆迁。房子不远处高架路建设蓬勃的景象和这处旧宅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朱新学的视频上传朋友圈后,就有不少研究越文化的人士呼吁:能否将此处保留下来?
或许不久后,此处将在轰隆隆的推土机声中很快湮没于尘土。在此居住的88岁老太太余多美不无遗憾地说,自己不久也将搬离这里,和这处生活了60多年的房子告别。
“陈半丁的两处故居,柯岩街道西泽村的已经消失,只剩钱清街道钱清村这处了,能否尽可能保留下来。该处故居虽说有点破败,但整体结构还算完好,稍加修缮就行。推倒了,就永远没了。”朱新学说。
据了解,陈半丁纪念馆建成于2004年,位于鉴湖之畔的柯岩鲁镇,面积1000多平方米,展陈丰富,成为人们了解陈半丁的重要场所之一。
居住钱清三载
“如果记述准确的话,陈半丁应该是在
36岁时迁居到了钱清,当时他已经在书画艺术上小有成就,也有了一定的积蓄,所以就有能力购买钱清的房子了。”朱新学说。
这处旧宅,之所以被称为陈半丁故居,和陈半丁关联度很大。
“陈半丁多寓居北京,但也时不时回钱清居住一个时期,从事国画创作……1961年,陈半丁回绍兴视察,曾在钱清家中逗留数天,故居壁上挂满了他的作品,有公鸡与母鸡,等等。”《越中揽胜》一书中如是记载。
陈半丁离世已有51年,许是年月久了点,附近村民知晓陈半丁事迹的人并不多,但对其胞弟陈奕斋的事情却知晓不少。陈奕斋自从和哥哥陈半丁搬来此处后,便常年在此定居,直到80多岁去世。陈奕斋无子嗣,后事也是由其侄女也就是陈半丁的女儿特地从北京赶回来料理。
余多美是钱清村人,23岁嫁到童家台门,至今仍在此居住。和她对门居住的,便是陈半丁兄弟俩,她对陈半丁的故事知道较多。
据她讲述,陈半丁的这处故居,是房产所有者童家以典当的形式出售给陈半丁兄弟的。此后陈半丁在此居住了三年时间,平时兄弟俩和邻居相交甚好,见面客客气气,没有口角是非。陈半丁赴北京后,这里由其弟弟居住,他在院子里种满了花草,生机盎然。
“陈半丁虽然和陈奕斋是双胞胎,但是个头要比弟弟稍微高一点,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余多美描述说。
余多美讲到,对于陈半丁是画家的事情,村民大多知晓,但是没有亲眼见过他作画。陈半丁作画,是躲在楼上。余多美还回忆,“文革”期间,她亲眼看到陈奕斋在院子里烧画,都是从屋子里搬出来的,堆积如小山。
“没想到现在他的画这么值钱,当时的人,没有这个意识。”余多美唏嘘道。
“这些年,经常有人寻到这里,询问此处是否是陈半丁的故居,想亲眼看看大画家的故居。”余多美说,陈奕斋去世后,房子便由她照看。
在记者的要求下,余多美打开了陈半丁和陈奕斋当年居住的二层小楼,里面没有电灯,只有打着手电,才能勉强看清里面的情况,屋里面已经被杂物堆满。
记者询问余多美:“里面是否还存有陈半丁的旧物。”她答:“没有,即便有也早就被人搬空了。”据她讲,早年间挂在墙上的年画,诸如《八仙过海》也被人拿走了,这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陈半丁早年居住在这里,后来居住北京,仍时常回家探望陈奕斋。每次都坐着轿车来,有四五人陪同,那个时候村民一听说陈半丁来了,台门院子里都围满了人。人们只知道他是个大人物,就把百姓生活困难和他说。他总是不急不躁地回应,说就会向上头反映。”余多美说。
绘画“运古”精深
陈半丁(1876~1970),出生时为孪生兄弟之一,双生为一,一取其半,乃字半丁,又字静山,别号颇多,有山阴道上人、鉴湖钓徒、稽山半老、山阴半叟等。绍兴山阴人。民国元年(1912),与其孪生弟奕斋迁居钱清村濠湖沿童家台门。
陈半丁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为谋生,14岁就在兰溪一商店当学徒。15岁转至钱庄学徒,开始接触笔墨,自此一发不可收,他在《自传》中说自己15岁时就迷上了绘画,“嗜书画入骨,饥饿尤不顾也”。
19岁时陈半丁随表叔吴隐(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来到上海严小舫之小长庐馆拓印为业。这是陈半丁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上海名家,使得陈半丁有机会接受吴昌硕的指导。陈半丁在上海的10余年间,先后得到了任伯年、蒲华等名家的教诲。
1910年,陈半丁邀请吴昌硕来到北京,吴昌硕盘桓数月,将陈半丁推介给当时的北京艺术圈,并亲自为陈半丁订立画润:
整张:四尺四两,五尺六两,六尺八两,八尺拾贰两。条幅:视整张减半。册页、纨折扇:每件一两。半丁旧友,性嗜古,能刻画,写花卉、人物直追宋远,近写罗汉变幻百出,在佛法中可称无上妙谛,求者履盈户外,为定润目如右。庚戌长夏,吴俊卿。刻印:每字壹两。砚铭:另议。
吴昌硕的大力推介使陈半丁声名鹊起。
1917年,陈半丁与齐白石相识,成为至交。齐白石对陈半丁的艺术造诣评价甚高,将最得意的三子子如送至陈半丁门下学画。
1918年,陈半丁担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教授。1927年,在京师大学校任教。他与众多北京画家交往频繁,家宅一时成了聚会之所。他与其他画家联谊甚多,今尚存的与齐白石合画的作品就有几十幅。
1938年前后,为避日寇侵扰,陈半丁在友人资助下购得北平米粮库4号一楼。因园子占地5亩,故取名“五亩之园”。此园亦为北平艺术界名流定期聚会之所,梅兰芳、奚啸伯、尚小云等皆为常客。其中梅兰芳早在清末就拜陈半丁为师。
陈半丁花卉、山水、人物兼擅,以花鸟、山水画最为著名。时人称他是“运古派”的高手,一方面研究古法不遗余力,一方面发挥个性,表现自我,务以古人成法,运以自然丘壑,加以个人的理想化,造成一种与古不背,却与古不同、不即不离的绘画。
陈半丁的花鸟最初学习吴昌硕、任伯年。到了北京后,陈半丁由专师吴昌硕、任伯年而溯源徐渭、陈淳、八大山人及扬州画派、金陵画派。陈半丁临习徐渭的作品很多,但临作的面貌不尽相同。
作于1956年的《墨葡萄》是“只求神似不求圆”,笔法恣意,水墨淋漓,完全是徐渭式的狂放不羁。而1943年创作的《临徐青藤花卉册》画面中的物象并不完全背离真实,造型简约而严谨,是将青藤白阳(徐渭、陈淳)融于一体的感觉。
陈半丁既师法古人笔墨,又深谙民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高雅笔墨与世俗人情,以及市民的审美喜好相结合,因而他的花卉作品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