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更高质量产业链供应链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长三角三省一市是国内公认的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发展格局下发挥长三角的前期基础,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以“新三驾马车”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系统升级环境。

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短期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将持续面临较大压力。海外供应链和全球市场需求的收缩已成为全球跨国生产网络的常态。中期看,发达国家在前沿科技与高端产业形成“闭环”,阻止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升级。长期看,西方正在构建以数字化生产体系为基础的新产业规则,以形成未来的全球竞争力。相比货物贸易,当代贸易市场增长最为活跃的板块是数字贸易,呈现高度的“无形”属性,边界尚未有权威标准,但是该领域的国际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合作双方在交易规制上的一致。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和受制于本土服务市场培育的初期节点,面临巨大挑战,在数据自由流动、数字本地化存储、数字生产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形成治理新体制。

长三角地区如何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长三角尤为关键。

首先,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依然是当前长三角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内的外向型企业上游原料和中间品供应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作为高度外向型的制造业集群,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制造业的中间品进口依存度达到36.8%,在进口商品构成中,作为原料类和初级加工中间品的产品几乎占了一半,这类产品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品,但是缺少替代品。在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这类上游产品供应同样也成为本土企业的高风险供应环节。因此,要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跟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企业名单,定期倾听企业的核心政策诉求,建立完善响应机制和应急机制,在资金、用工、原材料、用能、物流、订单开发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同时,应尽快推进长三角产业链“补链”环节,加大区域之间、核心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其次,发挥好“新三驾马车”的作用,形成长三角产业链升级引擎。在需求端通过创新消费模式、提升消费能级,做强新消费;在供给端用好用足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联通新基建、融通新制造,实现产业链升级。疫情极大地推进了线上消费和平台消费,身处“包邮区”的长三角,如何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完善售后反馈和退换货服务,逐渐形成区域内的联动,值得关注。而在线新经济作为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不仅是生产和消费模式创新,更是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不仅是行业和领域的拓展创新,更是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长三角应进一步利用全国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探索开放数据、开放源代码和开放标准;围绕企业需求,加强“容缺、容错、容新”,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特色牌。

最后,构建长三角双向开放新优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升级。今后,跨国公司将加快向疫情控制良好、营商环境较好特别是产业链相对完备的地区转移生产与订单布局。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通过不断努力,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正越来越成为跨国企业安全生产的“避风港”。一是进一步发挥好上海的战略枢纽和重要节点功能,联动浙江、江苏、安徽三地自贸试验区,组建世界级的长三角自由贸易区,实现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整体升级和协同发展;二是在对标世界一流的开放型经济规则与法治环境外,利用长三角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的规模优势,增强数字贸易规则的国际话语权,在长三角自贸区率先叠加RECP规则,增强我国在数字平台治理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三是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合作机制,以打通产业通道为重点提升长三角产业链治理能力,重点支持具有产业优势的领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构建产业链,注重远岸和近岸产业的合理布局,强调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