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发挥自己的一点余热”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见习记者

张诗纯

微胖的身材、朴素的黑棉袄、和善的笑容……初次见到吴美云老人,就有种亲近感。

今年86岁的吴美云住在嵊州市剡湖街道东浦社区。正在楼上和邻居聊天的吴美云,看到记者,立刻热情招呼道:“来啦,快上楼坐坐!”深冬季节,天气寒冷,他搬出几条小板凳,放在阳光下,“阳台上还热乎点”。

吴美云年轻时务过农,做过劳工,后来进入嵊州市水利局,负责物资管理。退休后,他过着异常俭朴的生活,然而最近几年,他却做出了一连串令人惊叹的事: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捐款10万元……

古道热肠

2020年10月的一天上午,嵊州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金湘煜刚到单位,就看到一位老人独自等在门口。他衣着朴素,手里攥着一张银行卡,说:“我想把这张卡里的10万元都捐了。”

金湘煜吃了一惊,完全没想到老人会捐赠这么多钱。他连忙把老人请进屋里,询问缘由,才知老人叫吴美云,这些钱是他几十年来慢慢积攒下来的。

“您这笔钱数额较大,需不需要再和家人商量一下?”金湘煜按惯例问道。

“不用考虑了,国家有困难,我就想做点什么。”吴美云回答得很坚定。当天下午,老人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银行,办理转账手续。很快,10万元爱心款到了嵊州市慈善总会的账户上。

吴美云告诉金湘煜,捐款的念头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就有了。“那时,电视上每天都在报道武汉抗疫的新闻。”老人说,看到许多人为了抗击疫情,奋勇在前,他很受触动,但当时自己正好腿疾复发,连行动都很困难,所以捐献一事拖了下来。10月,腿疾好转后,他立即动身前来捐款。

金湘煜说,老人捐赠的这笔钱,是嵊州市慈善总会近两年收到的非定向个人捐赠金额最大的一笔。

嵊州市剡湖街道东浦社区党委委员董如洁提起吴大爷,也是敬佩不已,“2019年,他还签署了浙江省遗体捐献志愿书。”

原来,2019年2月中旬,吴美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党员夫妇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也心动了。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儿子吴生龙有些难以接受,“爸,您身体还硬朗着呢,想这事干什么?”

“我年纪大了,但还想发挥自己的一点余热。”老人态度很坚决。老伴史雪娟也同意吴美云的想法,最终在家人的陪同下,他前往嵊州市红十字会进行了捐赠登记。吴美云说,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疾病无法治愈,希望在自己去世后把遗体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老人的善举,感动了在场的很多人。

一生俭朴

在儿子吴生龙眼中,父亲是个很倔强的人,一旦认准什么事就一定要去做。“他平日里省吃俭用,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到别人,常帮助有困难的亲戚朋友。”吴生龙说,家里人对父亲的这些做法习以为常。

“我去过吴大爷家几次,他吃得很简单,不是面条就是馒头。”董如洁告诉记者,吴美云不讲究吃穿用度,只要过得去就行。

老人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经历过社会动荡,尝遍了酸甜苦辣。

上世纪70年代,在新昌县长诏水库工作的吴美云,不管什么苦活累活都第一个冲上前去。担任水库仓库保管员期间,每一笔物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年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那时尽管工资不高,老人还是把钱一分分积攒下来。“一开始只能攒几毛钱,现在生活好了,每月退休工资就有3000多元,能攒下不少钱。”老人笑着说。

“我们这代人过惯了苦日子,多亏改革开放,日子才慢慢好起来。”吴美云十分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好日子,也时刻关注着社会的点滴变化。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一度想捐点钱,但由于那时自己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没能如愿,此后他始终将这件事记在心上,总想着要做点什么来回报国家。

多年来,吴美云一直省吃俭用,身上这件黑棉袄还是1993年买的,洗得有些发白,袖口磨破了好多次,老伴补了又补,他又继续穿。儿子给父亲买过新衣服,但老人告诉他:“以后不要乱花钱,这几件还能穿。”这些年来,吴美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早些年因为出差去的宁波,其他时间从不外出旅行,“我在电视里也能看祖国美景”。

时近中午,老人打开冰箱准备做午饭。冰箱里有几袋散装水饺和汤圆,老人不无得意地说:“这是上周超市打折时,我排了很久的队才买到的。”冰箱里还放着几大瓶咸菜,他平常往往一个馒头配点咸菜就是一餐。

这套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吴美云和妻子已经住了近30年。墙面多年未曾粉刷,已经有些斑驳。屋内陈设简单,只有几只柜子、两张方桌和几把椅子。这些年来,吴美云不抽烟不喝酒,连喝水都不放茶叶。

对丈夫志愿捐献遗体又捐款的做法,妻子没有反对,“儿子现在能自己挣钱了,家里负担也轻了。为国家献一点爱心,应该的。”

2020年12月,吴美云被评为“绍兴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