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位于柯桥区平水镇平阳村的越茶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一座全面生动展示越茶历史、产业、风俗和文化等的博物馆。
近日,记者走进越茶博物馆,探寻越地茶史。
平水镇平阳村,在一片片茶园的掩映中,白墙黛瓦的越茶博物馆显得熠熠生辉,近旁就是清代江南名刹平阳寺。
走进上千平方米的展厅,大屏幕上播放着越茶宣传片,传统与多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展览形式,将越地茶史铺陈在游客面前。
越茶自古以品类丰富、品质上乘著称。汉晋时期,瀑布山仙茗、剡溪茶就已成为茶中名品。唐宋时期,越茶涌现出了一系列著名品牌,有日铸雪芽、卧龙瑞草、旗枪茶、剡茶、小朵茶、丁堄茶等。其中日铸雪芽和卧龙瑞草品质尤佳,被选为贡茶。越茶影响力的提升带动了茶文化的兴盛。从两汉开始,无数文人墨客青睐越茶,他们以诗文讴歌越茶,以书画描绘越茶。唐朝年间,孟浩然、皎然、李白、杜甫、陆羽、白居易等无数名人名家在越地的山水之中,留下了他们品茗和咏茶的身影。宋元明清时期,共有苏轼、苏辙、陆游等42位诗人吟咏日铸茶。与越茶结缘的散文小说名家,在古代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十朋、杨维桢、张岱等,到了现代有鲁迅、周作人等。东晋王谢,唐代阎立本、颜真卿、怀素,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孟頫,明代唐寅、徐渭、傅山,清代郑板桥等名士,都以书画反映越地茶文化。
越茶博物馆筹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金银永告诉记者,越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在中华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史前,越地已有茶的踪影,据史料记载,越茶产业始于汉代,唐代越茶产业已经相当发达,茶圣陆羽评浙东茶“越州上”,至宋代,越地日铸茶首开绿茶炒青法之先河,欧阳修赞“两浙之品,日注(即日铸)第一”。明清时,平水珠茶享誉海内外。在漫长绚烂的中华茶史里,越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打造越茶博物馆,是历史赋予新时代茶人的机遇和使命。为进一步传承、弘扬越茶文化,更深更全地挖掘越茶文化内涵,更好更快地推进越茶产业发展,柯桥区决定建设越茶博物馆。博物馆全面生动地展示越茶历史、产业、风俗和文化等,成为集陈列、收藏、观赏、体验与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越茶文化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集纳不少珍贵物件
在越茶博物馆内,陈列着很多珍贵的茶文化物件,包括历代茶器具、1990年出口珠茶标准样、清代茶箱残片、国营茶厂茶袋等。
金银永告诉记者,去年,柯桥区筹建越茶博物馆的消息传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征集到300多件茶器具、茶资料等物件。其中就有鲁迅先生用过的刻字瓷茶缸,这是黄埔军校教官孙炳文送给鲁迅的。
鲁迅是一位饮茶爱好者,特别是在写作中,总是以茶为伴。鲁迅到上海后,家里几乎成了文学青年的旅馆,茶的需求量相当大。在《鲁迅日记》中,从1912年到1936年,每年都有一些茶事记载,计有100多处。从日记中可以看到:1933年5月24日到上虞买新茶30斤。1934年5月16日,又到上虞买新茶19斤。其间还有过一些零星的买茶记载。
鲁迅的著名小说《药》,许多情节就发生在华老栓开的茶馆里。在《喝茶》一文中,鲁迅还谈了一些自己饮茶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其中一句“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流传甚广。
鲁迅有一段关于施茶的佳话。1935年5月9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当时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在上海开书店,门口放了一口茶桶,由他烧开水,鲁迅多次资助茶叶,合作施茶。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曾作《便茶》一文,记述其事,缅怀先生。
“木栅茶业”总经理吕远的父亲吕增耕,是新中国成立后绍兴首批茶叶科技工作者,也是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学生和侄女婿。吕远捐赠了父亲的部分手稿和与吴觉农的往来信件,这些资料十分珍贵。
“从信件内容可以看出,吴觉农非常关心、支持家乡茶叶的生产发展。”金银永说。
吴觉农与平水茶有很多交集。1934年,茶学专家吕允福在吴觉农指导下发表了《浙江之平水茶业》一文。1937年2月,《浙江建设月刊》发表有关茶叶的论文10多篇,都由吴觉农代为征集,其中重点介绍平水茶及平水茶业的成就。
此外,平水镇王化村老农民宋汉圭是平水茶市百年龙头企业瑞泰茶栈的第五代后人,捐赠的清末瑞丰茶栈装平水珠茶木箱残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越茶风俗独具风采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是传统文化的沉淀,它以茶事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演化。越地茶俗内容丰富,独具风采。自茶在越地被发现利用后,民众生活就与茶密切相关。
记者从越茶博物馆了解到,绍兴旧时有很多茶俗,有些至今还保留着。
比如,以茶庆节。其中就有四时茶。
大年初一,一般人家接待客人大都是元宝茶。所谓元宝茶,就是人们喝茶的茶叶比平常提高一个档次,并在茶壶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象征着新年到,元宝进门,发财致富。
清明前后,前往茶区做客,主人往往用“明前茶”招待客人。
端午节这天,越地习俗除吃粽子外,还吃“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雄黄酒。雄黄酒饮后会燥热难当,须喝茶以解之。故端午这天,许多家庭总是要泡一壶茶,供家人饮用。
盂兰节即中元节,是旧俗中活人给“鬼”过节。从农历七月十三夜间到七月十八午夜,茶叶充足的家庭往往在天井处摆放七至九碗茶水,供过往“鬼魂”饮用,谓之“盂兰盆茶”。这是让人过世后还能享受茶滋味的一种特殊习俗。
还有剃头茶,越地习俗中婴儿满月要剃头,剃好头,就要用祀神祭祖过的茶叶泡汤水,用新毛巾蘸着茶水给婴儿洗头,再用温开水洗浄。这是人出生后,第一次与茶亲密接触,谓之剃头茶。婚姻茶,旧时婚姻双方有“定亲”环节,就有习俗“吃定婚茶”。
茶俗中,还可以以茶待客。比如施善茶,历来盛行越地城乡,村头路旁、巷口街边、山岭古道,总有好心人放置一大缸或一大桶的茶水,免费供应给过往行人饮用。“敬客茶”在农村较为普遍,一杯清茶迎客来,体现主人的热情,表达对客人的重视和敬意。“吃讲茶”是一种调解民事纠纷的民间自发活动。纠纷双方邀请的“茶客”到齐后,“茶店倌”就给一位“茶客”沏上一碗“焖碗茶”,给坐在上座的“调解主持人”,即负责调解的长辈或乡贤单独泡上一壶上等茶,请大家喝。
当然,还有以茶逗趣。比如斗茶,又称为茗战。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项茶文化活动。范仲淹主政绍兴时写过一首斗茶歌,题为《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斗茶活动从制茶者之间开始,发展到卖茶者,在宋代把爱茶的市井人也吸引来参与其中。南宋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描绘了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妇人、儿童、挑夫、贩夫,斗茶者,他们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饮茶品茗,一边炫耀自己的茶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