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白山下“接蜂人”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0

东白山脚下的野樱花、野梨花开始怒放,而俞奎杰夫妻俩也忙碌起来。夫妻俩翻山越岭,把家里的蜂桶投放到大山深处,让山上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蜜蜂醒来就有一个家。

一个蜂桶,就是一份希望。在东白山下的诸暨市陈宅镇开化村下吴自然村,像俞奎杰一样和蜜蜂打交道的人并非个别。他们行走在大山里,与蜜蜂为伴,在春天把蜂桶投放至大山中,在秋天迎来收获的喜悦。据统计,全村有10多户村民在从事这份“甜蜜的工作”,每年投放蜂桶1000个以上,蜂蜜年产量最多时有数千公斤。

世代都是接蜂人

下吴村村民世代养蜂,究竟养了多少年,大多说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提起养蜂,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那些载着蜂箱寻蜜源、哪里有花去哪里的游徙养蜂人的生活。他们风餐露宿,与蜜蜂为伴,在辛苦中收获甜蜜。但对俞奎杰们来说,与其说是养蜂,还不如说是“接蜂”,因为他们的方法与众不同,他们只要守在自家门口,不用出远门放蜂就能收蜜,过着颇为自在的幸福生活。

早春2月,天气乍暖还寒,趁着蜜蜂大部分还在冬眠时,村里的养蜂人家早已开始忙碌。春节过后,蜂农的第一件农活就是清洗一个个蜂桶,然后将其进行蒸煮消毒,在太阳下晒干,最后把它们投放到大山深处合适的角落。

今年68岁的金署光,从爷爷的爷爷辈开始就和蜜蜂打交道。他告诉记者,他们“接”的都是中华蜜蜂,它又称中华蜂、中蜂,当地人称它为土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它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勤劳,什么花都采,既使只有一朵花也会积极去采蜜,不像意大利洋蜂,只采成片的,而且只采一种花。”

今年春节过后,气温偏高,高山上的野樱花开得比往年早,这是叫醒蜜蜂的第一批花。对村民们来说,哪里适合放蜂桶,早已经了如指掌。村里“接蜂”的人多,但山中适合放蜂桶的就那么几个地方,所以村民们约定俗成,谁也不会去侵占谁的地盘,有的适合放蜂桶的地方,已经放了几辈人了。

做了30年豆腐改行养蜂

今年64岁的俞奎杰是村里养蜂最多的人,他每年投放的蜂桶在200个以上。去年,他收获了300桶蜜蜂和250公斤蜂蜜,其中,光卖蜜蜂就收入7万多元。

此前,俞奎杰和妻子做了30年的豆腐。15年前,在3个儿女相继大学毕业后,他开始把目光投向家门口的那片大山,改行养蜂。“做豆腐太辛苦,需要通宵达旦,年纪一大就吃不消了。”俞奎杰说。

与金署光不同的是,俞奎杰的祖上并没有养过蜂,但因为他爱学习和钻研,逐渐了解和掌握了蜜蜂的习性,接的蜜蜂也越来越多,有时一个蜂桶就能收获五六公斤蜂蜜。今年2月,俞奎杰看着满山怒放的野樱花,便早早地在山上投放了20个蜂桶。

俞奎杰告诉记者,蜂桶投放半个月后,他就会去山上检查一下蜜蜂“入住”情况,等到5、6月份,满山的板栗花盛开时,蜜蜂也就到了生长最旺盛的时期,经常要对蜜蜂多的蜂桶进行分桶,以利于它们更好地生长。可以说,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俞奎杰都行走在大山中,与蜜蜂为伴。到了金秋十月,就迎来收获的季节,开始割蜜卖蜂。近几年,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果蔬大棚的增多,蜜蜂的价格也一路上行,一桶蜜蜂可以卖200多元。

俞奎杰说,蜂桶是蜜蜂的家,也是养蜂人的希望。每年秋天,他们在打开一个个蜂桶时,如果发现蜜蜂已经飞走变成空桶,心里也难免会失落,但等到第二年,他们依然会把这一个个蜂桶再次放到山野,等待新的蜜蜂入驻。

去远方寻找更多的希望

现在下吴村的养蜂产业在外面已小有名气,经常有山东、湖南的人来村里购买蜜蜂,于是,村里有更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接蜂”的队伍当中。他们向父辈学习,不但会“接蜂”,还会做蜂桶,每一样都得心应手。

俞奎杰说,现在空桶放在村子及附近,已经很少有收获,所以从5年前开始,村民们空桶放置的地点也离家越来越远。俞奎杰投放的蜂桶,最远的地方是距家30公里外的大山深处。

近几年,俞奎杰又想到了新的法子,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把车开到离家500多公里外的丽水景宁,在那里寻找希望。

去年,他们从3月份开始,一共出了4趟远门,今年还将继续去丽水等地投放。俞奎杰说,一般他们都是一边开车一边投放,开到哪里放到哪里,也没准的。有时候到不了多远就放完了,有时候开一天也放不完,到了秋天,他们又会如期把蜂桶收回,而且收获不小。

沿着各种小道弯弯曲曲地前行,放一个桶,就是给蜜蜂安一个家,给自己一份希望。每放一个桶,俞奎杰都会在本子上进行记录,多年下来,夫妻俩走了很多地方,本子都记了好多本。

和俞奎杰夫妻一样,村里的养蜂人家,都已经把目光瞄向更远的地方,他们都在春天里播撒新的希望。

俞奎杰在整理蜂桶,准备将它投放到东白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