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北与上虞区、柯桥区相邻,在嵊州离嘉绍跨海大桥又最近,家门口就能上高速、坐高铁,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我们落户。”近日,在嵊州市高新园区(三界镇)宏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邢含玉指着即将完工的厂房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从上海落户嵊州的企业,这里便捷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及日益成熟的商住区,让他们对公司发展很有信心。
三界镇素有“嵊州北大门”之誉。2010年8月,嵊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此挂牌。如今,肩负着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园区正全力构建集高铁、码头、高速、国道一体化的立体交通大网络,力求在承载平台、精准招商等方面有新突破,打造集现代化、信息化、低碳生态型于一体的高新产业新城,加快成为嵊州首位度最高的湾区产业承接区,加速融入长三角,融入大湾区。
交通网络立体化
“这里将建设一座8米宽的旅客进出站地道,那里将建一座基本站台和一座侧式站台,总建筑面积达4994平方米。”采访中,嵊州市高新园区(三界镇)管委会副主任张国高拿出一张最新的效果图,图片上一座集站前广场、公共停车场于一体,绿化优美的高铁站引人注目。
杭绍台高铁的建成通车将让嵊州不通铁路成为“过去式”。而三界镇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站点,将建设杭绍台高铁嵊州北站及配套工程,这也是嵊州市高新园区(三界镇)加速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跨空间”对话杭绍台地区的标志性工程。
高铁为高新园区发展提速,码头则带来发展“宽度”。在曹娥江上游,作为绍兴港七大港区之一,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区码头已完成6个500吨级泊位建设。码头水工结构按照1000吨级标准施工,年吞吐量可达175万吨。此外,这里还将配套建设陆域堆场、道路、生产及生活辅助建筑等设施。而一条长6公里、宽38米的疏港大通道,也将串联起码头、三界高铁站和高新园区三大节点。
“高铁站和码头的建设,意味着三界将进一步成为嵊州‘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窗口,更好地对接上海和杭绍台地区。”嵊州市政协副主席、高新园区(三界镇)党工委书记裘庆军说,未来,园区将形成以疏港大通道为主轴,沿航运码头、上三线高速三界出口、高铁站、104国道沿线的“三节点一沿线”,构筑园区“外联内畅”交通路网,两年内完成疏港大通道、发展大道、纵一、纵二、纵三以及四条横支路,形成园区四纵五横路网格局。
项目集聚新精尖
走进位于嵊州市高新园区(三界镇)的临杭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园,热火朝天景象扑面而来,入驻企业正在抓紧调试设备、投入生产。这个承接杭州市优质汽车零部件等生产企业的工业园,已有16家企业入驻,将在3月底正式开园,预计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
建设“园中园”优势互补,企业“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园区的这一发展定位成为吸引大量优质企业入驻的“金字招牌”。除了临杭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园外,园区还将打造多肽产业园、绿色建筑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将有效实现园区产业链条式拓展,强化不同类型企业和组织间的利益联结。当下,近30个重点工业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
为了更好地承接适合园区发展战略的优势企业,下转第6版
不断引进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创新资源,园区首个千亩产业园今年将投入运行,到2025年底还将形成工业产值达200亿元以上的湾区高能级大平台,通过打造一条完善的全产业链,张开怀抱广纳“高精尖”项目。
园区始终坚持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实施精准招商,充分发挥中国三大链轮出口基地之一、嵊州市厨具产业发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等优势,吸引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和一大批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户。去年,园区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包括总投资60亿元的科元控股年产110万吨ABS新材料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多肽产业园项目等,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平台建设提能级
作为高新园区的主战场,启动区的基础建设至关重要,这几天,园区规划建设科的工作人员正抓紧推进园区纵一路的建设,同时,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
构筑发展平台,是为项目发展夯实基础。2020年园区基础设施共投资11.6亿元,浙能集团的天然气供气工程、发展大道东路等8个项目均已提前完工,园区功能日趋完善,园区承载功能得到极大增强,综合评价位居全省高新园区第4位,被省科技领导小组评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完成工业土地出让329.56亩,经营性土地出让271.2亩,批而未供土地消化315.9亩,盘活存量土地174.47亩。杭绍台高铁相关政策处理基本完成。
筑巢引凤,关键在于平台和空间。今年,高新园区按照加快成为嵊州首位度最高的湾区产业承接区的目标,完善《嵊州市湾区产业园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融入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以杭绍台高铁嵊州北站为核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发展、商贸服务、教育卫生等基础配套”的工作计划,重点规划实施高铁站以东2000亩左右的高铁新城开发,建设一批地标性的高新发展大厦、乡贤大厦等现代服务楼群,促进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
高质量项目的背后,离不开服务的保障。为了更及时、全面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去年以来,园区建立“三服务”问题、责任、落实三张清单,通过设立重点项目汇总表,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各项目在各阶段可能面临的困难。掌握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后,园区安排业务骨干为每个项目组建专门的工作团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协作优势,通过驻企服务员提前介入,多方协调立知立办,倒排项目工期节点并高效推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