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老家,讲故事用土话来说叫“翻古”,听故事则叫“听古”(谐音)。以前在乡间,擅长“翻古”的人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只要他往那儿一坐一站,身边很快就会围上一圈大人小孩,屏声静气地听那些关于山川水木、神仙鬼怪的民间故事。在“听古”的人心中,这些“翻古”的人是无所不知神奇的存在。
外婆是位“翻古”的高手,只要她一有空闲,儿时的我就会缠着她“翻古”。这时候,外婆就会笑眯眯地指着家对面的一座大山说,“那座山上以前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石臼,这里面每天都会出米。出的米啊,一个和尚能吃饱,来了十个和尚也能吃饱,一百个和尚也能吃饱,可就是一粒不多、一粒不少。庙里还有一个水池……”如今外婆已经去世多年,可她讲的那些故事,却深深印入我的脑海,给了我关于“真善美”最朴素的人生启蒙。
去年的一天,丈夫带回一本《会稽山民间传说》,厚厚的一大本。甫一翻开,我就被吸引住了,里面的一个个民间传说如一位位老熟人一样站到了我面前。只不过,这些民间传说有着浓浓的“绍兴味”,这是源于绍兴、流传于绍兴,带有浓郁绍兴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对我这个“新绍兴人”来说,书中描述的一切充满了新奇:原来绍兴城内的蕺山种出了金钥匙,被人找到了宝藏;夏履桥地名的来历原来与大禹有关;日铸茶、富盛茶、女儿红、善酿酒等众多绍兴特产背后都有一个个生动的民间传说……作为一名“新绍兴人”,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从另一角度了解绍兴,从历史典故、人文物产到地理风貌,民间传说为之赋予了一种历史悠远的民间文化基因。
我国民间传说数不胜数,然而各地由于经济、自然条件的不同又呈现出各异的特点。如在我老家,自古以来物产贫瘠、自然条件险恶,人民生活困苦,我儿时所接触的民间传说通常带有人们解决温饱、发家致富、征服自然的朴素愿望。如前面所提到的庙中的石臼,还有各乡各村流传的藏宝传说,以及贫困的良善之人遇仙的传说。而《会稽山民间传说》所收录的民间传说,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如很多民间传说与绍兴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有关联,大禹、勾践、西施、王阳明……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绍兴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这些民间传说中,让我看到了绍兴文化的包容博大、千姿百态,因为只有在这块文化热土里,才能孕育王羲之、陆游、王阳明、黄宗羲、蔡元培、鲁迅等伟大人物。
让人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曾经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随着“翻古”人的逝去而凋零,许多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已经失传。就以我老家来说,原来那些擅长“翻古”的老人都已经不在了,而他们的后人却几乎没有人会讲,就算能讲一些,已没有那种生动和神韵。一地的民间传说也是一个地方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体现,这些民间传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歌颂,民间传说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带有各自的基因,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走向。民间传说在这个时代的式微,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扼腕叹息的事。
从书的后记中了解到,《会稽山民间传说》是由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牵头完成的,此书出版历时近8年,中间经历了种种曲折。以舜禹传说、越国传说、山水传说、物产传说、名士传说、古迹传说、民俗传说等为主要篇章,通过大量的走访,进行了抢救式采录,去糟粕取精华,共收录了170篇富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几乎涵盖了绍兴文化因素中的方方面面。
我觉得,对一个地方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应忽视对一个地方民间传说的研究和整理,绍兴的文化研究绕不开绍兴民间传说,因为在民间传说中有着本土文化的“根”与“魂”。从这个方面来说,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会稽山民间传说》所收录的只是绍兴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中的一小部分,在其收录的故事中,也有一些故事还不够“土”,一些故事加工的痕迹比较明显,但瑕不掩瑜。在我看来,这本书编撰质量很高、故事可读性较强,选材也动了一番心思,结合了时代精神,弘扬了正能量,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