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鳞鳞万户、栋宇峥嵘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最近,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其开放数据专区公布了《清越王宫殿图卷》。该图卷长6.08米宽0.5米,集合了清代作品、明代题跋、南宋内容三个要素。画卷极为详细地记录了南宋时期越王宫殿及其周边的景象。当时越王宫及其周边是城市核心区域,是政府衙门、权贵宅邸的所在地。

绍兴多位文史学者认为,《清越王宫殿图卷》信息量极大,对研究绍兴越子城历史有很大的价值。

图卷之谜

记者

王宏超

图卷之谜

3月9日,位于越城区府山旁的越子城历史街区,一如既往,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与此同时,“越王宫殿图卷”正成为新浪微博文史大V热烈讨论的话题。

当天,台北故宫博物院开放数据专区刚发布此图不久,一位名叫“岚毅”的微博博主首先晒出《清越王宫殿图卷》。该图卷是借直尺划线、以工笔绘景的界画,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地图。它是集合了清代作品、明代题跋、南宋内容三个要素的作品,极为详细地记录了南宋子城的风貌。

“岚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该画技法与存世的明代仇英绘画比较相近,图后有文徵明于明嘉靖三十五年的题跋,不知为何被定为清代的作品?”

画卷以“清代”冠名,为何有明代大家文徵明的题跋?内容为何又是南宋时期的景象?

绍兴文史专家方俞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将此图定为《清越王宫殿图卷》,在名字中加入“清”的断代是有根据的。这幅图卷是清代画师对南宋原图的仿作,南宋原图流传至明代,经文徵明题跋后流传至清代,清代画师仿制图卷,并将图上的明代题跋一并抄录。

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方俞明指出,《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有清代宫廷画师张廷彦的“仿宋人越王宫廷图卷”,极有可能就是此卷;其次,文徵明的题跋中直接点到了“南宋”;最后,图卷内容与南宋相关史料相互印证,比如图中的“懋德大勋之阁”匾额,是宋理宗赐给宰相贾似道的御书匾额,在《咸淳临安志》中有明确记载。

方俞明还发现了图卷中存在的错误。文徵明在题跋中称“相传以为赵伯驹所作越王宫图”,应该是原图中没有留下落款,“相传”两字说明他未敢定论,事实上也存在疑点。因为赵伯驹是宋代大画家,卒于孝宗朝,生命定格在1182年。而南宋原图既然有“懋德大勋之阁”匾额,说明创作时间必然在宋理宗赐贾似道匾额之后。而宋理宗继位是1225年,赵伯驹此时已去世40多年。

那么题跋,是否为文徵明所为?方俞明认为是可信的。理由有二:跋文直接落款“长洲文徵明”,也有其他史料的佐证。

“跋文中提到当年此画持有者丁庚石确有其人,是杭州塘栖人,也是明代嘉靖朝的举人,与文徵明生活在同一时代。”方俞明认为这对于文徵明书写跋文一事是有力的佐证。

越子城风貌

《清越王宫殿图卷》以“越王宫殿”为名,实则详实记录了当时越子城的景象,以贾似道宅邸为主体,兼顾地方衙门、周边建筑和部分越地山川。

微博博主“岚毅”重点关注了文徵明的题跋:“而所谓越王者不过曰台曰井,间见一二而已,岂得遂名为越王宫哉?意者南宋时欲为大臣起第于会稽绍兴之间,故择隙地之可居者。”简而言之,南宋时期绍兴城市地位很高,朝廷想要让大臣在这里安家,选择空敞的地方给他们落脚,越子城便成了其中选项。

关于这个地方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越国

大夫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为绍兴城市建设之始,《越绝书》称之为“勾践小城”。以后,又以它为依托,在东边建起了山阴大城,规模比小城大10倍,实际上是小城的廓城。隋代越国公杨素修建罗城,吴越王钱镠修建子城。

子城,其实是城中之城,曾长期存在,继越国之后,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又曾以子城为王宫。所以这幅图卷称越王宫殿图卷,其实画的是南宋的子城。

界画贵在精确,绍兴越文化研究者徐智麟告诉记者,界画的艺术成就往往不高,但能提供大量信息,好比现在的地图,《清越王宫殿图卷》对文史研究具有很大价值。

一位名叫“Devils-沧浪”的博主认为,该图卷内容是标准宋代子城形象,与嘉兴、湖州、苏州同时期的子城对照看,有很多相似之处。而绍兴的子城规模更大,图卷内容之丰富可以与苏州的《平江图》媲美。

一位名叫“硖川居士”的微博博主,将图中内容与南宋时期修撰的《嘉泰会稽志》对府山描述的文字放到一起作比照。

《嘉泰会稽志》记叙越子城:“府治,据卧龙山东麓,是为镇东军节度。即子城之东以为军门,榜曰镇东军。桥曰府桥,桥之北曰惠风亭,直惠风亭北曰东亭,今曰蓬莱馆。由军门而西百二十三步,折而北曰谯门……”类似镇越堂、望海亭等地标,都能与图中所绘一一对应。

更胜于志书的是,图卷具象化地呈现建筑细节、人物聚会场景,对研究南宋的建筑、行政规制、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

见微知著

精细入微的《清越王宫殿图卷》,暗藏着不少细节处的精彩。热心网友们通过观察、讨论、切磋,推导出一些史料未载或没有重点描述的内容。

“硖川居士”发现图卷主体贾似道府邸建筑的轴线,被安排在图卷中心位置,而作为绍兴权力中心的衙门却被安排在旁边,且明显地缩小。事实上,即便贾似道权倾一时是宰相,其府邸大门与绍兴衙门的规模,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里可以体现出图卷创作的倾向性,或者理解为时代局限性。仅衙门城门式样的谯楼,就比贾府雄壮许多。这里面既能看到当时官邸建筑的规格形制,也能看到作图的局限性。

有网友放大局部看,能看到“镇山楼”“颁春亭”“手诏亭”“镇越堂”“蓬莱阁”题记,还发现镇山楼(谯楼)是排叉柱式的城门。有网友把图卷与明代《永乐大典》中的《绍兴府公廨图》比较,发现两者相近,由此认为越子城从南宋到明代的几百年间,很少发生变动。

有细心的网友还在图中发现了流杯渠。现代人对这个词感到陌生,但一定都知道兰亭雅集中的“曲水流觞”。流杯渠是将“曲水流觞”之趣带入园林之中的一个设计。挖掘沟渠引流水,让酒杯漂浮在水面,酒杯停在谁处谁就饮酒作诗。这种流杯渠甚至常常出现在皇家园林里,代表的是一种雅趣。

徐智麟指出,图卷中描绘了当时西园的景象,西园门上建望湖楼以资“游观”,对于我们研究这座园林的历史有很大价值。

“硖川居士”认为绍兴子城周长十里,所占面积超过不少城市。有个细节就体现了绍兴子城规模之大,绍兴子城以东门为正门,根据行走动线,分别经过谯楼、仪门、设厅……子城的每个建筑都会悬挂匾额。一般而言,匾额的设置是军门额挂第一道谯门,州名挂第二道仪门。但绍兴特殊,军门额就挂在谯门外的子城东门,空出了谯门的位置。对此,“硖川居士”理解为绍兴子城规模太大,衙门无力填满整个子城,需要引入别的机构或权贵宅邸,挂上相应的牌匾。

图卷主体以外的内容,也有值得咀嚼的地方。方俞明发现图中一处标有“三江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三江所城在宋代的称谓,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图卷所绘内容不可能是明清时期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