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洋:水清湖阔筑鱼荡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0

记者

林佳萍

千亩油菜花,泛泛白塔洋,闪闪落日霞,一同构筑起东鉴湖最美的春光。在越城区陶堰街道东南方,白塔洋的田园风光正随着鉴湖省级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揭开神秘面纱。

3月5日下午,记者沿着平陶公路绿道,穿过古运河、白塔洋,只见四周田野青青,浅山相接,村舍点点,如诗如画,一派田园好风光。“这里至今仍大致保持着古时模样,山水风光和历史遗存古韵犹存,是水城绍兴最美的一处‘东方明珠’。”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说。

气韵生动的人文之地

茫茫水野,拦水成堰。陶堰的“堰”字,指的就是拦水的堤坝。相传,陶堰在陶姓祖先迁居此地时,依旧是茫茫水面,中间仅有几片小小的土地。而古时陶堰的风貌,可从如今的白塔洋、百家湖窥见一二。仅这两湖,水域面积就达5200亩,碧波浩渺,水质清澈,被誉为陶堰之灵。

其中,白塔洋位于陶堰的东南处,属于鉴湖水系,与百家湖、洋湖泊相连,是越城区四大湖泊之一,也贯通上虞至萧山的运河。白塔洋东首有延绵的小山,山上原有白塔,因此得名。根据《浙江通志》卷十五记载,东汉永和五年,太守马臻开始筑塘蓄水,筑成二湖,一叫东湖,一叫南湖,那时南湖属山阴管辖,东湖属会稽。唐玄宗下旨赐给秘书监贺知章。自宋熙宁以后湖渐缩小,今俗呼白塔洋。

对外地游客来说,白塔洋的知名度不及绍兴其他著名湖泊,但古时这里却是文人墨客醉心停留之地。据《康熙会稽县志》记载,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过白塔,宿于传舍而得《广陵散》。这首流淌了1700多年的古曲,至今仍能够拨动我们的心弦。

流转千年,风景依旧。如今,鉴湖东湖遗存下来的白塔洋等湖面,最宽处仍有四五百米。白塔洋之滨的自行车绿道是游客公认的最美绿道,一到节假日,不时有骑行者相约而来,享受湖光山色的美景与绿色运动的乐趣。

碧波清水孕育渔耕文化

“笃根笃底”的绍兴人都晓得,白塔洋的鱼虾极其鲜美,这里至今依然沿袭着千年渔耕文化。

白塔洋水面宽阔,水质清冽,用于生态养殖最为合适,曾是我市开发利用最早的鱼荡之一。早在明代,白塔洋就已经被人们用作渔业养殖。

民国时期,白塔洋鱼荡由具有一定养殖技术和捕捞经验的管理人员具体经营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初,绍兴县人民政府收回白塔洋和大小百家湖等鱼荡,建立绍兴县国营白塔洋养鱼分场,管辖养殖面积达3000多亩。此时的陶堰,不仅拥有国营鱼场、镇级鱼场,还实现了村村有鱼场。

“市场上售卖的鱼虾,如果是从我们白塔洋里出去的,‘身价’都会贵一些。”陶堰街道原人大主席张利民分管辖区“五水共治”工作多年,他笑着对记者说,陶堰的鱼虾,全部是原生态放养,鱼儿在宽阔的湖水里游动,吃的是水里的虾米和水草,虽然生长周期要长一些,但有了绿色无污染这张“金名片”,白塔洋水产的名声反而越传越响亮。

“湿地产业”展现美好未来

清清湖水沁人心脾,千亩良田尽收眼底。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不少游客前来白塔洋感受田园风光。“能在这样的自然风光中骑行健身,真是一种享受。”在环湖骑行道上骑着自行车健身的市民秦先生感叹道。

白塔洋的知名度正随着东鉴湖的开发建设越来越高。2017年,绍兴鉴湖湿地公园获批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核心区域由洋湖泊、百家湖和白塔洋及浙东古运河组成,规划总面积723.67公顷,湿地率达72.86%(不含水田)。湖泊-河流-稻田复合生态系统是其一大特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邱志荣看来,陶堰这一方土地能拥有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得益于当地人们一直以来的精心保护。陶堰街道辖区内共有大小河流86条,总水域面积占了镇域面积的四分之一。2017年,陶堰街道在全市率先申报创建平原河网剿灭Ⅳ类水乡镇,在控源截污和疏浚活水的同时,着力进行生态修复,打造平原河网治水样本和东鉴湖水乡风貌示范区。

如今,在陶堰街道,包括白塔洋在内的湖泊水质均保持在Ⅱ类水。广袤的清清水面,以及周边的花鸟树木无不透露着生机盎然的味道,推动陶堰的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使陶堰发展的方向更明朗了,思路更清晰了,前景更美好了。”陶堰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当前陶堰的全新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那就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全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保护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