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有历史久远之美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东湖这个地方,是历史上地质运动的产物。东湖,因地处绍兴古城之东而得名,所在之山曰箬,是绍兴山水的精华与经典。

绍兴南山北水,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多为元古代、古生代的砂岩、灰岩、白云岩、硅质岩,中生代的火山岩、闪长岩、花岗岩等。北部地区,除零星散布的凝灰岩组成的基岩残丘之外,余皆为冲积、淤积、海积而成的坦荡平原。

东湖所在的箬山,是会稽山的余脉所在,山与水的交汇所在。绍兴的山,以会稽山为标志。会稽山以4000年前,治水英雄、立国始祖、中华圣王大禹在此会稽诸侯,而名列中华九大名山之首;又以中华祖山昆仑山向南山脉的终止处,而名列中华四大镇山之首。对此,诸多的文献,作了大量的记载。

禹“会诸侯于会稽”;“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为此,《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将会稽山排在九山之首。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又将会稽山排在四镇之首。对此,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纂嘉靖《绍兴府志》中,给出了专门的解释:“天下之山,祖于昆仑,其分支于岷山者,为南条之宗……而东赴于海……以尽于会稽,故会稽为南镇。镇,止也,南条诸山所止也。越郡正当会稽诸山之中……而中涵八山。八山者,又会稽诸山之所止也。”这就是说,会稽山居于与昆仑山遥相呼应的崇高地位。

东湖的前身,是历史上采石成宕、凿河通水而成的。东湖作为一个湖,与2500多年前越王句践的两个重大决策直接相关。

一个是因为建设都城、修筑石塘、兴修水利的需要,开始在这里采石取材。对此,《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文献中,留下了大量“筑城立郭”“分设里闾”“石塘”“大塘”等记载。句践请范蠡筑都城的规划依据,是“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紫宫是古天文星宿名,又称紫微宫,正中一星是天帝居处,两旁共有十五颗星,分别对应越王台周边的各个小山头,今东湖一带因对应少微星,故其山又称少微山。

另一个重大决策,是开凿连通都城与东边今越城皋埠、上虞东关一带的粮食基地、畜禽基地的运河,这便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山阴故水道”。

今天的东湖,陶濬宣功不可没。水上运输的便捷、廉价,石材资源的丰富,加上材质的良好,使得这里的采石一直延续到了明清。与此同时,鬼刻神镂而成的残山剩水,也进入了文人士大夫的视野。明代最伟大的散文家张岱在他的《曹山》文中,明末绍兴乡贤、大文人祁彪佳在他的《越中园亭记》中,均留下了有关东湖始筑园林的记载。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学者管庭芬访越,留下了《游绕门山》诗,勾勒了一幅采石、峭壁、寒流、苍藤、静庐、归客的东湖画图。

然而,真正将“臭腐复化为神奇”,使东湖巧夺天工,成为天下名园的,则是绍兴杰出乡贤,陶渊明45代孙,晚清张之洞式的维新人物,著名书法家、诗人、园林艺术家、教育家陶濬宣。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陶濬宣筹资购买山地,在此开建东湖书院,建设东湖园林。一是通过筑坝、架桥、铺路,使河湖分离,定园林范围,成步行之道。二是兴建亭台楼屋,整理石材,巧加利用。三是梳理植被树木,或增或减,或灌或乔,使其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陶濬宣所建东湖,是绍兴历史上最早的公园。这是因为,陶濬宣从东湖开建之时,便已明确将其定性为对公众开放的园林。“东湖自营建伊始,不以自私,上自士夫,下逮村竖,白叟黄童,红男绿女,莫不任其随处行游,尽兴而去,无阻无拒,盖绍兴公园之始基,嚆矢于此。”“倘得益以岁年,经之营之,有渐无顿,改其未良,扩其未备,将供吾父老士女之观,以开拓其眼界、高尚其知趣,祓濯旧俗,而进于文明之嬉游,是则予恳恳缔造之苦心,斯大慰已。”

其实,绍兴建园林的历史,也是十分悠远的。越王句践时,“立苑于乐野”,即在今绍兴城东鹿池山、若耶溪一带开辟弋猎场所。这是越地最早的园林建筑,也是绍兴有记载的第一家皇家园林。可见,越地园林建设,也是有着优良的传统的。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绍兴地方政府又对东湖进行了整修提升,这便是今人所见的这个东湖山水大盆景。

由是而观之,东湖的历史久远之美,是历尽沧桑之美,也是历阶而上之美,还是励精更始之美,更是历久弥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