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山之屏。东湖的箬山,像一大屏障,矗立在绍兴城东;像一道城门,守卫着绍兴的安全。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将此山俗称为绕门山。又以其突兀高峻而挡飞鸟,称作鸟门山。还因为山上有一汪清水,称之为龙池山。
这里有壁之峭。东湖石崖高耸、直穿云霄,石壁挺拔、昂然世间,向人们昭示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深刻哲理。
这里有水之韵。千百年来,工人入山,斤石市之,石尽而泓然,终成奇潭深渊,最深处竟有30余米。东湖的平均水深在5米左右,水面清澈、灵秀、委婉、平静,岸线或直、或曲、或弯、或圆,好像天生就是供人们欣赏游玩似的。
这里有洞之奇。仙桃洞,因洞口形似仙桃而得名。轻舟入洞,但见石门倒悬,石壁横贯。穿门过室,蓦然抬首,石壁薄如蝉翼,令人称奇。相传王母娘娘曾在此种下一棵仙桃树,花无定时,树无定状,吃下便可长生不老。为防被盗,特派天将在洞口守护。当年天将守护所坐的靠背椅,于今还在洞口右上方隐约可见。因陶濬宣旧题遭毁而由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重书,刻于洞门两旁的“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联,为洞景平添了几分乐趣。
陶公洞,因由陶濬宣历时一年凿通石门而得名,又因其洞口狭窄而称“一线天”,是非舟不能到达之秘境,水面到洞顶高达47米。泛舟洞内,水色碧黛,凉气袭人,仰观洞顶,如坐井中。1962年秋,郭沫若先生游东湖时,有感而信笔题写:“箬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可谓是对陶公洞奇特景观的贴切描写。
喇叭洞,以上小下大,状如喇叭而得名,又称空谷传声洞。崖壁颜色深浅不一,洞内沟壑或深或浅,轻呼一声,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堪称奇绝。
这里有桥之丰。绍兴素称桥乡、桥都,而东湖以其桥的数量多、形态美、意蕴深,而堪称是一座桥梁博物馆。揽月桥,是目前绍兴境内最高的圆形单拱桥,南北跨于浙东古运河上,系为纪念毛主席1954年3月视察东湖,而于2000年4月所建的。桥名取自于毛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句,可谓意味深长。
秦桥,建于清光绪时,系拱梁组合型桥梁。相传千古一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巡越时,曾在此停车喂马,桥因以得名。
霞川桥,建于清光绪时,系三孔石壁墩梁桥,桥名或取自元朝诗人程钜夫《重送戴道士》中的“霞川随处是,何必武陵溪”句,也或取自同乡好友李慈铭出生地霞川,更或寄托了建桥主人陶濬宣的归隐之心。
通陆桥,单跨石板梁桥,以连通水上戏台与岸上的稷寿楼而得名。
万柳桥,建于清光绪时,系单孔半圆形拱桥,桥旁的“柳岸晓风时闻吹笛,桃潭春水大好观鱼”联,对桥名作了最好不过的诠释。
市门桥,系单孔石梁桥。
淳梁桥,建于清光绪时,系单孔石梁桥。桥上置亭,居于白玉长堤上万柳桥与市门桥的中间,供游人通行的同时,观景休憩。
无名桥,系单跨石梁桥,位于喇叭洞口,恰似两只巨龟在交耳细语,游人称之为“双龟嬉语桥”。舟行桥下,似触桥顶,却又安然而过,颇得趣味。
桃源桥,系单孔石梁桥,是游仙桃洞、陶公洞与喇叭洞的必经之处,也是驻足观赏东湖崖壁美景的极佳之处。
这里有船之灵。乌篷船是绍兴的特产,坐乌篷船是来绍兴的游客必须享受的一个特权,而享受这一特权最好的地方,则在东湖。坐乌篷,是游东湖的最佳选择。
乌篷船形制狭长,乌黑惊艳,用木板、竹箬以及桐油等加工而成。使用时,手脚并用,穿行如梭,灵活机动,又极其平稳。乌篷船的制作与使用,称得上是7000年前越人创造发明的“独木舟”基因的很好传承,也是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传统的很好继承。
这里有亭之雅。代表东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四个亭子,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听湫亭,六角攒尖顶,游人于春风拂面中驻足亭内,即可听得陶公洞内崖壁上水珠入潭的清脆声音。饮渌亭,六角攒尖顶,临水而建,驻足亭内,如在品饮夏日之清澈湖水。香积亭,四角攒尖顶,以四周于金秋时节丹桂飘香而名。寒碧亭,三角攒尖顶,居山之北角,寓意寒冬之时,东湖亦自有景致。
散居于湖之中部的,有静趣亭、小稽轩,以及陶成章烈士的纪念专祠陶社。
在湖的东部,有歇山顶组合的扬帆舫,为水上社戏表演的“舫形”舞台,舫中楹联“洞中藏洞泉流隐,桥外有桥水更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东湖的景象。有稷寿楼,为七开间歇山顶两层木结构楼,下层有陶濬宣旧题。
由是而观之,东湖的形态丰富之美,是形形色色之美,也是形貌昳丽之美,还是形神兼备之美,更是形态可掬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