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觅旧踪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张德强

过完这个微雨润春的元宵节,我又要离别故乡回省城了。昨日同学聚会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趁着斜阳偶露天气转好,我前往绍兴城南的母校稽山中学走了一趟。

岁月悠悠,半个多世纪一晃而过。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儿还叫绍兴第二中学,当年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如今已是霜雪满头,不堪回首。现在学校的大门朝南,开向投醪河路,不再有原先校门朝西开在狭窄的新建南路上那种逼仄感了。跨过细长的投醪河,传说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伐吴出征前下令把美酒倒入河中,犒劳全军,以增士气。走进校门,传达室的师傅得知我是来自杭州的老校友,自然笑脸相迎。

映入眼帘的廊坊为“戟门”,记得当年左右两边被改建成了生物教研室和化学实验室,中间是走道。我看到了绍兴“府学宫旧址”文保碑刻。原来远在宋代嘉祐、治平年间,此处始为府学宫,亦即文庙或孔庙。穿过戟门,就是泮池,那时我们都称之荷花池。池中架有一座小石桥,被青藤绿蔓紧紧缠绕着。过了池塘是又一廊坊,现在才知道这里被称为大成门。这里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高中三年经常盘桓之处。最西面那时是学校的广播室,我就住在这儿而没去住学生宿舍,因为我是校广播员。每天一大早被闹钟唤醒,匆匆忙忙打开扩音机,放好黑胶唱片《东方红》,准时播放乐曲,通过各处的高音喇叭叫唤同学们起床,用带着明显绍兴腔的普通话向大家问好,接着是放广播体操进行曲。这似乎是在为我后来上山下乡务农,不久被抽调至公社广播站作预演训练。

大成门中间过道较宽,当时在两侧墙上各制有一块长长的水泥黑板,那是校级黑板报《火炬报》。我与另一位同班同学被聘为该报编辑,一起选用、编排并抄写同学们的来稿,我还负责用彩色粉笔画报头、写标题,乐此不疲。或许,这也是为我日后大学毕业进出版社当编辑、二十多年为他人作嫁衣直至退休在打基础!现在的大成门单纯是一廊坊,柱梁参差,两旁几块石碑用玻璃保护着。大成门外两旁原是一长栋二层木结构楼房,设为教学楼。我们班的教室就在木楼梯弯至走廊的第一间。如今当然早已拆除,周围建起了几幢很有气派的教学大楼,分别名为“鸿学楼”“励志楼”“元培楼”“可桢楼”等等。

迎着孔子雕像慈祥睿智的目光,我踯躅在大成门后面的广场。冉须飘拂、宽袖长袍的孔夫子立像当然是后来新塑的,其所在之处曾是飞檐重瓦的孔庙。我们就读时乃名副其实的大礼堂,正中是挂着“卧薪尝胆”匾额,亦即稽山中学的校训。抬眼望去,有一种求智苦学责任在肩的肃穆之感。而如今,雕像后建起了高大的现代化建筑——念慈楼。

想起校园北部当年与同学一起边散步边背书或追逐嬉戏过的幼翁山,我欲一探现貌。说是山,其实只是十多米高的小土堆而已。出长廊往北,拾级而行,很快便到山顶平台。忘了原先有没有亭子,现在则建成曰“稽阁”,至于小山为何称“幼翁”,我也不清楚。想必此地仍是莘莘学子休憩放松的闲适之所。

西操场早已无觅处,脑海里仍不时涌现篮球架下矫健的身姿和倚在枫杨树上翻书的倩影。眼下这儿是学生宿舍和食堂,再往南,则是图书馆,一层为校史展览厅。我踱步进入,迎面是稽山中学的创办人邵力子先生的雕像。1932年9月,爱国民主人士邵力子会同朱仲华、金汤侯、汤日新、徐柏堂等10位乡贤,共同出资创办了“私立绍兴中学”,邵先生亲题“卧薪尝胆”四字作为校训,以民族气节激励师生。校董、教育家蔡元培为学校题写了校名。翌年,学校更名为绍兴市稽山中学。1941年4月,日本侵略者包围绍兴城,沦陷期间,稽山中学坚持在浙中南山区武义、景宁等地流亡办学,不少学生参加浙南游击队,投身抗日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周恩来担任过稽山中学的名誉董事长,这也是他唯一一次。从校史资料中了解到,杰出校友有不少中科院院士、北大清华教授、社科院研究员、政协委员,我们熟悉的有著名导演谢晋和浙师大原校长、儿童文学作家蒋风等。

五十余年过去了,旧踪难觅。今天是星期日,校园里仍有铃声响起,走廊里时见穿着校服的少年,朝气盎然,步履匆匆。相信新一代稽中人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我把邵先生手书校训的碑亭留存于手机,“卧薪尝胆”,学至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