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1882-1967),是越城区陶堰街道邵家溇村人。17岁时,他从绍兴起航,求新知,走新路,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倡导国民独立精神,主张停止内战,坚持国共合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毕生精力,被誉为“和平老人”。
近日,记者寻访了邵家溇村百岁老人邵张友,从他的口中,获悉了邵力子返乡的一些往事。
记者
於泽锋
对1946年邵力子回绍印象深刻
三月的陶堰,草长莺飞。记者和陶堰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吴子园一起,在邵家溇村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邵张友家。
101岁的邵张友,居住在一幢3层楼房内,里面有个小院。
邵张友出生于1921年,说起往事,他老迈的脸上顿时笑开了花。
对于邵力子返乡时的情景,邵张友依旧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来。
邵张友说,1882年,邵力子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科举出身。邵力子自己也中过举人,在邵家溇祠堂旁,还立有一块碑,上面就刻有他中举的事迹。他是著名爱国人士,时光虽过去百余年之久,但陶堰百姓对于邵力子的崇敬依然溢于言表。
在邵张友的印象中,他一共见过邵力子三次。“第一次是1933年前后,邵力子来家乡修缮明强小学。第二次我印象最深,是在1946年,那年我26岁,邵力子65岁,他在夫人傅学文和五六个随从的陪同下,乘坐长兴汽油班船回家探亲,船上竖有旗杆,在明强小学南河埠头靠岸,邵力子在乡亲们的簇拥下进入学堂。第三次不知他为何而来。”
1946年,邵力子返乡,当时来的人很多,四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一睹邵力子的风采。明强小学是一座类似于四合院的学校,占地颇大。村民们在院子里或站着,或席地而坐,学校外面也围着很多村民,总人数在几百人左右。
那天,邵力子穿一袭短褂,额头方方,看到老百姓,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他妻子个子小巧,穿着得体,非常时髦。即便上了年纪,但两人的气质还是很出众。村民们当时议论纷纷,对于傅学文这个外乡媳妇,他们赞叹,“不愧是大家闺秀”。
邵力子这次回乡,还带着一点橘红糕和糖果,一进门就分发给村里的小孩子。当时农村贫困落后,对于这样新鲜的小吃,小孩子们还是头一回见到。后来有不少村民提到邵力子,对于当时邵力子讲了什么话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对于手指粗细、如小团子般又软又甜的橘红糕印象深刻。
当时邵力子在学校大院的发言,邵张友还有点印象。“邵力子说,我们为什么会被日本人欺负,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太落后了,我们的国家很大,但是很多人都上不起学。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一个西瓜,日本就像一颗桂圆一样,但是日本在中国横行霸道,想打就打,我们很被动啊,他们霸占了中国台湾、东三省还不够,还要霸占整个中国。我一直呼吁我们中国人要团结起来,学习文化,掌握知识,当然,最终我们打赢了日本,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此行,邵力子行程匆匆,他这次主要是来查看学校的情况,同时鼓励年轻人读好书,努力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离开学校之际,邵力子还来到河西的祠堂,祭拜祖宗,当时还给祠堂管理族长玖金太公80大洋(银元)以示慰问,并和在场的父老乡亲唠家常,嘘寒问暖,整个互动大约持续半小时。得知邵力子回乡的消息,村里还置了酒席宴请邵力子,因公务繁忙,邵力子表示歉意后,又乘船踏上归途。
事实上,在致力于和平统一事业的同时,邵力子不忘家乡,曾有多次返乡经历,除了探望亲朋之外,更多的还是致力于家乡建设。
他关心家乡教育事业
邵力子对于家乡的教育是最关心的。
邵张友说,邵力子在绍兴共创办有3所小学、1所中学,分别是位于陶堰街道的明强小学和运川小学(后改名为白塔小学)、位于绍兴富盛镇金家岭下为山区孩子创办的棠荫小学、位于绍兴城区的私立绍兴中学(后改为稽山中学)。这几所学校中,明强小学创立最早。在邵家溇村,明强小学保存得非常完好。2003年,在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下,明强小学得到整修。现在大家推门进去就可以看到这座四合院式的学校,地面都由青石板铺成,环境清幽古朴。学校已专门设立陈列室,介绍邵力子光辉的一生,以缅怀先驱、激励后人。
“邵力子创办明强小学时,我还没有出生,但在资料中可以查到它的历史。1902年,邵力子在杭州乡试中举后,他与族人商量,打算利用宗祠田、荡租息收入创办学校,改变族人文盲充斥、风气闭塞的落后面貌。他的这一想法取得多数人赞同和支持,决定提取部分产业租息为办学基金。”邵张友说,他们选择邵氏家庵——四德庵为校址。因为此处环境幽静,房舍轩敞,且位于贺家池南端,北望天水一色,南临万顷绿野,四周围垣之外有小河环绕,庵前架一小桥可通村居。庵虽不大,然四时风物宜人,是办学好场所。
明强小学正式宣告成立之日,拆去“四德庵”匾额,代之以石镌体势庄严的“明强学堂”四字门额,悬嵌于正门大课堂正厅,悬挂“诚敬勤朴”校训匾额一块,以勉励师生。此外,他们聘请萧山人陈晋为第一任校长和一些有学识的人士为教师,设有国文、修身、算术、历史、地理、手工、图画、体操、唱歌、珠算、尺牍等课。
有村民觉得四德庵改建成学校有点不妥,但邵力子力排众议,决定建设。有资料记载,1937年1月,邵力子以养廉金六千元为明强小学扩建七楼七底校舍一幢,委托金汤侯监造。同时,聘请教育界知名人士为校长。邵力子对于家乡学校的建设,曾有不少事项是委托其堂弟邵式洲操办。
“在我的印象中,新中国成立后,邵力子也回过家乡,我当时刚好在道墟办事情,听说邵力子来了,连忙赶回来,但是没有见到。邵力子回乡一般都是出于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当地老百姓也因此都非常感激他。”邵张友说。
公平公正解决纠纷
“邵力子对乡亲们非常关心,但是他从不以权压人,他为民做主,有理有节。”邵张友说,现在在陶堰还能看到塘面宽阔的贺家池,就在群贤路边上。新中国成立前,贺家池湖面宽阔,有4000多亩塘面。当时农民生活艰难,在贺家池捕鱼虾、捞蕰草兴田,以此来养家糊口。当时贺家池归邵家溇村和邻村上虞屯头村等村共有,但是屯头村的一些村民非常霸道,把邵家溇村民捞来的蕰草和鱼虾抢走,甚至有时霸占着贺家池,不让邵家溇村的村民下塘。双方有过不少摩擦,还出现了打架的情况,邵家溇不少村民被打伤。
当时邵力子主政甘肃,有人把情况反映到他那里。邵力子百忙之中写信给当时绍兴地区负责人,希望他妥善处理此事,并且在信中叮嘱一定要公平公正处理,最后事情得到和平解决。邵力子充分考虑到两地百姓的生存情况,保障了两村的共同利益。此后,邵力子还安排人疏浚贺家池,使其成为造福当地百姓的一方良泽。这些事迹,都留在邵家溇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