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画、印三界都有出色表现的元代诸暨才子王冕,究竟样貌如何?在那个年代,江南士人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
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过程中,诸暨律师周伟锋系统整理,编成了一部《王冕史料集》,近日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何珠华
从元至清,300本古籍记载了王冕
作为元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印人,王冕有诗集《竹斋集》存世,同时以画墨梅名扬天下。
“王冕的知名度很高,他与杨维桢、陈洪绶一起被称为‘诸暨三贤’。有关王冕的资料虽散见于古籍,但从未有人搜集整理。对王冕的研究,虽不乏其人,但也因资料缺乏系统整理,带来很大困难。”44岁的周伟锋是一名律师,也是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的一名兼职研究员,他喜欢文史研究。
为何要编写这部《王冕史料集》?周伟锋说,想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系统整理,为王冕系列研究提供重要资料补充,也为元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从2006年起,周伟锋利用业余时间,历经15年,从古籍中进行了大浪淘沙式的寻找。“从元至清,我找到了这三个朝代中的近300本古籍,里面记载了王冕的点点滴滴。其中,元代的31本,明代的94本,清代的170本。”周伟锋说,他辑录的古籍非常多样,有正史、诗文集、笔记等,大部分都是未经点校出版的,他大多是采取直接从古籍中摘录的方式。
“我为求内容尽可能详实全面,可以说做到了事无巨细,如部分史料对王冕仅是只言片语,但或许能反映其地位的,还有如画中题跋之语等,亦予以收录。”周伟锋说,这部《王冕史料集》,按年代厘定,元代一卷,明代三卷,清代八卷,共十二卷。此外,古典小说中有关王冕的记载,他将其作为附录列在书尾。而所有的这些记载,都可以印证王冕其人之魅力。
点滴史料,还原王冕的真实样貌
“虽然隔着遥远的时光,但王冕的形象,却已日渐清晰。他就像是一个我心仪已久的爱人,站在历史的深处,对我微笑。”夜深人静,与古籍为伴,这是周伟锋这15年来的一种常态。他从古籍中寻找有关王冕的片言只语,将其抄录下来,并凭着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一一解读。
王冕的真实样貌是什么样的?“史料中,实际见过王冕的没有几个人,写到他容貌的当然更少。”周伟锋说,他在元代张辰的《王元章传》、徐显的《稗史集传》中找到的记载是:“长七尺余,仪观甚伟”。此外,还有“状貌魁梧、美髭髯”的描述(张辰《王先生小传》)。“会稽王冕双颊颧”(明代来复《胡侍郎所藏会稽王冕梅花图》)。“状貌魁伟,美须髯”(明代宋濂《王冕传》)等记载。
“‘状貌魁伟’,‘美须’,应该是壮年的形象,而‘双颊颧’则应该是晚年形象。如果青年时也如此,应是高瘦型的,但跟‘状貌魁梧’似乎有点出入。”周伟锋说,这些记载,虽然有些是相互矛盾的,但至少可以推断出,王冕身材高大。
周伟锋认为,除了身材高大,王冕还是一个美男子。“如果以‘双颊颧’的标准来看,张岱《三不朽图赞》中王冕的画像,颇有写实成分。”
而王冕画的梅花,很受欢迎,上至皇帝,下至山野村夫,很多人都喜欢他的画。在清乾隆皇帝的诗集《御制诗集》里,周伟锋找到有9处提到王冕,如《题王冕梅花》:“野弗嫌狂丰弗肥,至哉艺也入精微。世间赝作会稽者,貌已不然神更非。”这足见乾隆皇帝对王冕所画梅花的喜欢。而且,从史料中也可以看到,乾隆皇帝连出巡的时候,都把王冕的画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御览。
王冕经历,折射江南士人的生存状态
“本书是对王冕相关历史文献系统整理的成果,内容翔实全面,能为王冕系列研究提供重要资料补充;同时,通过此书,还可以对江南士人在元代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做进一步了解,能为元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近日,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古籍新书报”发布春季书单,《王冕史料集》入选。
此书的梓行,意义和学术并重。比如,王冕的进身之路。在元代,一改宋朝对士人的优厚待遇,其晋升之道大致有四种:第一根脚,第二承荫,第三吏进,第四科举。所谓“根脚”,指社会出身,中枢省府台部的高级官员和地方路府州县长官,皆由皇帝任命勋臣、名门等出身品资相当的人担任。
“对于是南人又是农家子弟的王冕来说,第一、第二种途径根本不可能。王冕20岁时,约在1306年,元朝科举制度还没有实施。所以,对王冕来说,要进入仕途唯一的选择就是为吏。他的师友李孝光、王艮等劝他先做府史(古时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看似在讽刺他,实是非常切实有效的建议。当然王冕拒绝,也有其理由。据《元史·选举志》记载:‘路吏请俸九十月方得吏目,一考升都目,都目一考升提控案牍,两考正九品,通二百一十月入流。’从路吏、都目、提控案牍,然后入流为正九品小官,如果顺利,要苦熬210个月,对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读书人来说,真是漫长而又黯淡。更何况,唐、宋以来,在汉族传统的政治体制中,官员与吏目之间就有着几乎不可逾越的界限。向来士子们的奋斗目标,也都是求官,不是为求吏。”周伟锋这样分析。
再如,王冕的科举之路。“王冕参加过科举考试是无争议的,有争议的是考过几次,考的是乡试还是会试。”周伟锋在史料中获得的信息是:王冕所在的江浙行省乡试,每3年只录取南人28人,而考试的人数多时达3000人,录取率仅为百分之一,绝大多数举子都会名落孙山。因录取的人少,正榜之外还设副榜,副榜题名的,一般直接任命为学官。如果王冕考的是会试,肯定是乡试正榜题名的,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似乎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当时的王冕,发愤读书,晚上看书缺灯油,就去佛寺长明灯下看。但即使他如此孜孜以求,传统士子由读书进入仕途,经世以致用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他的怪诞、疏狂、狷介以及以画为生,也许正缘于此。”周伟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