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虞画家范明良正在筹备出版连环画《李光父子的故事》和《赵五娘的故事》。
南宋名臣李光是上虞人,“千古孝媳赵五娘”的故事则一直在上虞,尤其是丰惠一带流传。用通俗易懂的连环画讲述上虞故事,这是范明良一直在做的事情。
30多年间,他收藏了5000多本连环画。近几年,他从中吸取养分,创作了20余本连环画,生动再现了上虞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
连环画里的时代记忆
在位于上虞区曹娥街道的舜杰书画院里,画家范明良正站在书架前埋头理书。不大的房间内,满是再版与二手的连环画类图书,封面色彩鲜艳,纸张却是旧旧的,有的还泛着黄点,满是岁月的痕迹。
范明良从小酷爱画画,连环画成了他学绘画的启蒙老师。因为喜爱连环画,又能从中学习绘画,范明良走上了收藏连环画之路。
“我从小就喜欢收藏连环画,长大后自己跑古玩市场买了很多,现在又通过网络平台淘到不少。”30多年间,范明良收藏的连环画已有5000多本。
中国的连环画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朝的画像石,在马王堆汉墓的漆棺上就有用多幅图连续描绘的“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等故事。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逐渐成型。从1932年开始,连环画在国内逐渐红火起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老少皆宜、通俗易懂,风靡一时。
“那时候,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玩具也少,小孩子的休闲娱乐就是看连环画。”范明良记得,那时候的连环画多是黑白的,也有彩色的,画风都特别精美。“我最喜欢看古代经典故事、当代英雄故事,很有意思。”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连环画发展由盛到衰的过程。”聊起连环画,范明良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
范明良说,连环画作品的题材很多,不少脚本改编自中外名著、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都有连环画版;还有部分连环画作品的内容根据时事而作,如土地改革、革命战争等,契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具有浓烈的时代特征。在他收藏的连环画作品中,就有这些题材的作品。
当时的连环画分为绘画版和电影版,顾名思义,绘画版是画出来的,而电影连环画是以电影观众为基础,并以电影为蓝本进行改编,进一步加深了普及和通俗性。如《林家铺子》《万水千山》《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一批反映新人物、新风尚,宣传新政策,艺术质量高的作品,都被改编为电影连环画。
上世纪80年代,连环画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成了“国人必读”。有媒体报道,1982年,全国出版连环画8.6亿册,相当于全国人民几乎人手一册。
连环画类图书大都是长方形的小册子,页面上印有一方框,里面画着图画,下面是文字说明。在范明良看来,很多成年人喜欢连环画的原因诸多,但有两点不可缺少,一是当时可看的书的确有限,连环画作为补充,势必受到欢迎;二是当时人们的文化程度不像现在普遍都高。许多年轻人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有深度的书籍未必看得懂,也不愿意看。连环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看起来不费劲,又有故事性,自然就成了他们青睐的读物。
范明良说,连环画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很强的时代特征。他最喜欢的是王叔晖和刘继卣两位大师绘制的连环画作品。
连环画里的城市故事
范明良主攻工笔人物画,艺术的熏陶让他对连环画创作产生了兴趣。
2012年底,范明良受上虞区乡贤研究会、区孝德文化研究会邀请,他开始创作孝德主题工笔画。翻阅1000多本连环画作品寻找灵感,并从连环画中核实人物的服饰、陈设,范明良历经7个月绘就60幅孝德主题工笔画。
这给范明良的连环画创作打下了铺垫。2017年,范明良结合孝德文化、乡贤文化等开始创作连环画。
连环画作品《重华的传说》就是其中的一本。2017年下半年,上虞区百官小学金渔湾校区更名为重华小学。学校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熟知校名含义和舜帝重华的故事,与上虞区孝德文化研究会合作出版以70幅精美图文、连环画的形式诠释重华一生的典故《重华的传说》校本教材,以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继承“虞舜孝感动天”的精神。后来,上虞区重华小学与美国洛杉矶第四街道小学、新西兰奥克兰森林山小学结对,《重华的传说》英文版实现了上虞孝德文化漂洋过海的愿景。
2020年,上虞区驿亭镇中学等四家单位编印出版的上虞古代孝德故事连环画《包娥的传说》正式首发,绘画者也是范明良。包娥是东汉时期上虞有名的孝媳。她年轻守寡,悉心服侍年老的婆婆,不料婆婆因吃了她井下冰冻的红烧肉,一命呜呼。包娥的姑子便以“不孝”罪名将其告上衙门。县官枉决,包娥被判极刑。乡贤孟尝调查包娥冤屈,向郡府申诉,然太守一意孤行,包娥遂被斩决。后任太守殷丹在孟尝的协助下重理旧案,终于使包娥的冤案真相大白。关于包娥的孝行,不仅《后汉书·孟尝传》等史志均有记载,上虞也有民间故事流传,现驿亭镇孝丰村孝闻岭上也尚存包娥墓、包娥祠等遗迹。
2020年是“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院士诞辰100周年,范明良还创作了《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近几年来,范明良参与创作了《王充论衡》《孝女曹娥》《梁山伯与祝英台》《明德始祖虞舜》《东山再起》等20余本连环画作品,讲述了“上虞故事”,生动再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
让连环画重新焕发青春
“绘一本连环画,就像拍一出大戏。”说起连环画作品的创作,范明良将其比喻成电影拍摄,而创作者则像一位“导演”:在连环画创作过程中,画家先得到文字脚本,然后开始构思创作。每一幅作品都是剪辑的分镜头,要靠自己的想象、平时的素材积累来进行创作。
在范明良看来,连环画的创作是非常难的,连环画人物和场景众多,每一页都需要画家仔细考量,既要保证单幅画面的准确表达,又要兼顾前后剧情的连贯,大到场景设置,小到人物服饰、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均需通盘考虑,这极大地考验了艺术家的“导演”能力和创作水准。“画里人物服装、位置、神情、动作都很考究,该用远景还是近景,哪里又该用特写,每个细节都需细细琢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连环画的表现功能和叙事手段被各种新的媒体和现代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和动画等所取代,那么今天的连环画创作存在怎样的问题?创作者和画家应该如何应对?
范明良认为,过去只用白描等传统手段表现连环画的方式可能已经过时,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期待,可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在这个方面,连环画创作可能也要考虑往多形式、多色彩方面发展,应用抽象等手法。过去,我们对连环画的定义往往在于出版。在如今多媒体时代下,连环画的表现和展现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移动手机端、展厅展览等,都可以成为连环画的舞台。“我们的工作,是要让连环画重新焕发它的青春和活力,比如可以把连环画做成校本教材、宣传手册,成为教育学生和公众的思想读本、艺术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