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王阳明手书诗作
记者
王宏超
最近,上虞区收藏家协会微信公号发表了一块石碑残片的书法拓片,疑似明代王阳明手书的《登峨嵋归经云门》。
记者特意前往位于柯桥区平水镇平江村的云门寺,在寺庙里看到了这块静静“躺”着的石碑,碑宽35厘米,高53厘米,字迹漫漶。记者从云门寺住持释清慧口中了解到,残碑发现于12年前的一次偶然。
偶然发现的残碑
12年前一个平常的午后,云门寺静静地孑立于青山绿水间。历史上的辉煌被时间淘洗,仅剩下眼前破旧的前殿,山脚边的寺院后殿此时已是一片废墟。25岁的云门寺住持释清慧,拿着工具拨弄着废墟砖瓦。累了,休息片刻,再继续,如此机械地反复。
突然嘣地一下,工具触到了一块不规则石头残块。石头?这么大块的石头?曾在杭州佛学院求学的释清慧,当时已对云门寺历史有所了解,他下意识地蹲下身子。先用毛刷掸去一些泥土、灰尘,然后推了推眼镜仔细一看——上面有字!惊喜瞬间从心底涌上来,心想:会不会是云门寺传下来的什么宝贝?毕竟云门寺自唐代以来,有无数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留下无数锦绣诗篇。
他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清理这块石头,露出真容的石头果然是一块石碑的不规则残块,宽35厘米,高53厘米,比汽车方向盘略大。可惜的是,石面风化严重,上面的文字几乎不可辨认。释清慧有些失望,但他依然好好保存着这块石碑,静待有缘人前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晃10多年过去,绍兴金石爱好者顾海清来到云门寺,发现了搁在角落里的这块石碑。凭借娴熟的拓印技巧,顾海清复原了石碑上面约半数的文字。石碑有诗有跋,诗在右、跋在左。上面的字迹为:“……年忙里过……何曾得惠休乱……幽回首俱陈迹无劳……”
左面题记落款为:“由?过此旁用壁弓王文桥韵可……历求其所?非?之风陀?……立族世??癸?二月廿八。”不见署名。
拿着这些文字,与明代张元忭撰写的《云门志略》对照,顾海清发现后者卷五收录王阳明登临秦望、峨眉山(绍兴平水的峨眉山,非四川那座)归经云门题咏三首。其一《登峨嵋归经云门》诗是这样写的:
一年忙里过,几度梦中游。
自觉非元亮,何曾得惠休。
乱藤溪屋邃,细草石池幽。
回首俱陈迹,无劳说故丘。
石碑内容与史料的记载基本吻合。再拿碑刻拓片与王阳明手迹资料比对后,顾海清认为,此石碑虽然落款残缺,但从内容、手迹两方面看,可以确定是王阳明自书诗词的石碑遗存。但是,越文化爱好者章利刚认为,残碑上的这首诗是王阳明的诗,但尚无更有力的证据证明石碑出自王阳明手书。
存疑的阳明手书
云门寺这块残碑为何刻有这首诗?又是何时所刻?
这块残碑的落款中应为年份的位置有可辨认的“癸”字。王阳明生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逝世。癸酉年(1513)王阳明在外地任官,顾海清认为有可能是癸亥年(1503)和癸未年(1523)。他倾向于癸亥年(1503)。
公元1503年,当时的王阳明在做什么?
据史料记载,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随后因病请求归乡。此后的弘治十七年(1504),王阳明被起复委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的职务。此时的王阳明初涉政坛。诗中出现有“一年忙里过”“自觉非元亮(陶渊明)”“回首俱陈迹”等字样,顾海清认为这与王阳明早期诗风较为接近。
那么,这首诗会不会在“癸未年(1523)”所作?
记者了解到,明嘉靖十六年(1521),王阳明因父亲王华年老,请辞官归故乡。嘉靖帝认为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有功,不许他辞官。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稍后又准许他回家乡探望父亲。随后又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且世袭。次年,王华去世,王阳明回到故乡守孝,在绍兴有过较长时间的居住停留。
王阳明有诗《嘉靖甲申冬二十一日再登秦望,自弘治戊午登后二十七年矣。将下,适董萝石与二三子来,复坐久之,暮归同宿云门僧舍》曰:
初冬风日佳,杖策登崔嵬。
自予羁宦迹,久与山谷违。
屈指廿七载,今兹复一来。
沿溪寻往路,历历皆所怀。
跻险还屡息,兴在知吾衰。
薄午际峰顶,旷望未能回。
良朋亦偶至,归路相徘徊。
夕阳飞鸟静,群壑风泉哀。
悠悠观化意,点也可与偕。
这首诗点出了具体时间,嘉靖甲申,即公元1524年。史料有载,当时王阳明登临秦望峨眉归经云门途中,与海盐诗人董萝石邂逅。两人一道在云门寺留宿,后留下了这首题咏。有意思的是,董萝石与王阳明邂逅,听了王阳明博大精深的良知之学后若大梦初醒,当即要拜王阳明为师。董萝石比王阳明要大十五岁,几位同游的海盐文人纷纷出言相劝。但他拜师意愿坚决,两年后,在雪花飞舞的大年三十的晚上,董萝石再次找到王阳明行了拜师礼。
从这首诗可以确定王阳明在1522年至1524年间在绍兴活动。但是没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说明,石碑上的诗就是王阳明所书。目前仍有不少疑问盘旋在石碑之上。能够确定的是,残碑出土于云门寺,碑上的内容是王阳明的诗歌。
这块残碑究竟是不是由王阳明手书?释清慧希望有更多研究者关注此事,考证这块残碑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