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饭局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鲁迅微观研究系列的第二本专著——《鲁迅的饭局》。

作家薛林荣以“微观研究”小品文的形式,梳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并深挖史料,研究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其中对一些饭局的研究,颇有新意。

饯别蔡元培

鲁迅日记1912年7月22日云:“晚饮于陈公猛家,为蔡孑民饯别也,此外为蔡谷青、俞英厓、王叔眉、季巿及余,肴膳皆素。”出席当日饭局者,均为原绍兴籍光复会会员、中国同盟会会员。

薛林荣在研究中指出,鲁迅与蔡元培的关系很微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话题。鲁迅为蔡元培出的最大一份力,是受托设计了北京大学的校徽。蔡元培是鲁迅的命中贵人,他无论是在教育部当教育总长,还是在北大当校长,都对浙系人才大力扶持和倚重,先是邀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后来又聘鲁迅在北京大学讲课。周作人在北大当文科教授,以及周建人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也是蔡元培一手安排的。后来,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带着许广平到上海后,生计都成了问题,也是蔡元培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但鲁迅与蔡元培在思想上还是存在明显分歧。1926年,蔡元培当了***中央监察委员后,倡导“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与胡适主张趋同,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中点名批评这位“孑公”,并在给江绍原的信中说:“其实,我和此公,气味不相投者也。民元之后,他所赏识者,袁希涛、蒋维乔辈,则十六年之顷,其所赏识者,也就可以类推了。”这样的微词和怨言,很快就被事实击得粉碎。1927年12月,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主动给鲁迅送来一个大饭碗——中华民国大学院特约著述员,不用上班就可以拿到每月300元干薪,通过这种形式照顾鲁迅的生活。

蔡元培主持大学院支付给鲁迅的这笔“补助费”长达四年零一个月,共计14700银圆,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款。鲁迅正是靠这份补助费大量购书,并有余力资助革命互济会和左联等进步团体。可能是出于对蔡元培关照的感激与追随,1933年1月6日,鲁迅和周建人兄弟双双加入由蔡元培、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绍酒越鸡”之饭

鲁迅定居上海之后,有“绍酒越鸡”之饭:1930年3月15日“下午康农、修甫、友松来。晚望道来。因有绍酒越鸡,遂邀广湘、侍桁、雪峰、柔石夜饭”。

此外,1934年5月5日,“夜同广平往新光大戏院观《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复至南越酒家食面而归”。看得出这是一顿便饭,“南越酒家”从店号上分析,亦当属绍兴口味。

薛林荣在研究中指出,鲁迅味蕾上的乡愁早在他初进北京城的时候就开始了,1912年最后一天,“晚铭伯招饮,季市及俞毓吴在坐,肴质而旨,有乡味也,谈良久归”。许铭伯先生在岁暮之际,用家乡菜招待鲁迅,“肴质而旨”意思就是实惠而又有油水,并且是家乡口味。北京往常有绍兴人做厨子的传统,明史玄《旧京遗事》说:“京师筵席,以苏州厨人包办者为尚,余皆绍兴厨人,不及格也。”说的是明末,苏州厨子受欢迎,绍兴厨子则“不及格”,意思是未进入上流社会,并非不入眼。既不及格而又流行,说明在中下阶层中非常普遍,且受欢迎。

鲁迅民国初年去北京的时候,北京还有几家绍兴人开的名饭馆,如杏花春、颐乡斋、越香斋等。陈莲痕《京华春梦录》记载说:“山阴所设杏花春,颐芗斋(即颐乡斋)之绍兴花雕,味擅上林,口碑尤胜。”从中可见,绍兴饭庄最重要的是卖绍兴老酒即陈年花雕,并将其作为饭店的招牌。过去的北京最重南酒,有专卖女真、花雕的南酒店。《光绪都门纪略》酒楼诗云“陈绍斟来色似茶,高楼午酌胜仙家”,也是指用绍兴的陈年老酒来揽客的。

杏花春、颐乡斋两处酒家,鲁迅都去过不少次。这几次小饮小聚,有些是绍兴人招饮,有些是绍兴人参加,所以都在绍兴饭馆中进行。杏花春的拿手菜是熘鳝片、烤鳝背等,颐香斋的拿手菜是红烧鱼唇、烩海参,都是比较高档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