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绘凯歌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0

裘沙回忆素描组画《黄浦江边革命的怒潮》创作过程

在嵊州籍著名画家裘沙先生的家里,珍藏着一份1956年9月14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报纸第四版刊登了他的素描组画《黄浦江边革命的怒潮》,献礼中共“八大”。

该组画一共7幅,反映了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

用工人运动组画歌颂党史

深受女版画家作品的启发

裘沙,1930年出生于嵊州市崇仁镇,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退休,以阅读鲁迅、研究鲁迅、画鲁迅而闻名,一生创作了2000幅有关鲁迅题材的画作。

1949年,19岁的裘沙考取了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大家林风眠。两年后,裘沙提前毕业,志愿到中国青年报社工作,历任美术编辑、美术组组长。1956年,一次中国青年报社举行编委会,讨论9月份召开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传工作,裘沙作为美术组组长列席。时任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的纪云龙向与会人员征求意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宣传比较好?裘沙提议,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是否可以从工人运动的角度创作一套歌颂中共党史的组画呢?

对于裘沙的提议,纪云龙很感兴趣,让他讲讲理由。

彼时,裘沙虽然年纪不大,但对党史发展和工人运动史还是比较了解的。他说,上海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上海的工人阶级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回顾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可以从中清晰地感受到党与工人阶级的血肉联系。”裘沙认为,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大罢工,到1922年的上海海员大罢工,再到1925年的二月罢工,直至五卅爱国运动,上海工人阶级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而1927年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谱写了上海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曲壮丽凯歌。

纪云龙一边听着裘沙侃侃而谈,一边不时点头。待裘沙讲完理由,他当场拍板,说:“这主意很好,你明天就去上海。”

深受女版画家作品的启发

第二天,裘沙便从北京赶到上海,开始他艺术创作生涯中的这个重要时刻。

在上海市总工会和团市委的支持下,裘沙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洗印了一批历史照片,访问了参加过历次工人运动的老工人,参观了上海著名的老厂如上海棉纺厂、沪东造船厂、杨树浦发电厂和工人聚居的棚户区,以及顾正红等烈士殉难地和当年血染宝山路事件等现场。

收集到的史料虽然十分丰富,但这反而让裘沙犯了难,如何用画笔表现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他心里没底。眼看中共“八大”召开的日子越来越近,裘沙仍然一点头绪也没有,心里非常焦急。“我当时甚至希望自己能生一场病,这样就可以交白卷了。”裘沙说,偏偏那时身体很好,只能埋头苦干,拼搏下去。

那段日子,裘沙每天在思考这个问题。突然,他灵光一闪,想到了鲁迅先生所推崇的德国女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他身边正好有一套鲁迅编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能否从中找些灵感?当看到《职工一揆》《农民战争》等类似的题材,柯勒惠支用油画、木刻、铜版、石版和雕塑等形式表现德国社会的贫困、战争的创伤和工人悲惨遭遇,以及被压迫者的奋起反抗,裘沙若有所思。

渐渐地,裘沙心里有了底。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创作,他完成了《黄浦江边革命的怒潮》素描组画。组画一共7幅,裘沙说,每幅画有一个主题,有区别但又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思想内涵层层递进:一开始是上海工人遭受压迫和剥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花渐渐埋在工人的心里,再后来,上海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开始罢工,反抗压迫,追求自由……1956年9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献给‘八大’”的名义,用整版的篇幅发表《黄浦江边革命的怒潮》组画。

裘沙因这套组画一鸣惊人

组画《黄浦江边革命的怒潮》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反响,裘沙的艺术水平受到专家肯定。中央美院著名画家铁一看到报纸后马上赶到报社,说:“裘沙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直至今日,组画《黄浦江边革命的怒潮》还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认为这套组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对裘沙而言,《黄浦江边革命的怒潮》是他组画的开山之作,对他一生的事业来说,极为重要。

但当时也有人对花如此长时间创作这套组画有不同意见。中国青年报社内部就有人认为,报社不是创作单位,花3个月时间搞一套画不合适。“幸好纪云龙同志给予全力支持,他说这是工作需要。需要花3个月,就花3个月。”裘沙说。

更让裘沙想不到的是,此后,他因此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报社美术组的一位成员“盯上”了裘沙,污蔑他是“一位潜伏在革命队伍中的阶级敌人”。这给裘沙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那时先后有9个单位想调动我,但都没有成功。”

关键时刻,又是纪云龙力挺裘沙。他让夫人刘曼玲来裘沙家,告诉裘沙夫人王伟君:“有老纪在,裘沙的工作岗位不用担心。”没多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一位副院长邀请裘沙去上课。就这样,他的工作问题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