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爱上了小说创作,开始不时地向一些文学刊物投稿,也不断地收到退稿信。其中有一封退稿信上的一句话我印象颇深,说我的“大作”写法过于陈旧。我知道当时先锋小说正在国内盛行。为了试着写写,我便找来一些西方现代派小说阅读,如乔伊斯、福克纳、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但实事求是地说,除卡夫卡的《变形记》外,别的都似懂非懂。后来我又开始阅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希望能有所启发,据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是许多现代派作家创作的理论依据。当然也是似懂非懂,但了解了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各种精神病都是由于无意识的性冲动而引起的,而无意识是摆布个人命运的决定力量。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我也想着按这个理论去写小说。结果自然是胡编乱造。刚写完时感到还行,第二天再看,便觉得怪怪的。
有一天,我把自己的这个烦恼说给我的一位爱好文学的朋友听,他就推荐给我一本《茨威格小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说他的小说可能会对我的写作有所帮助。我以前没读过茨威格的小说,但听说过这位奥地利作家,并有些崇敬他。我知道他在1942年同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里约热内卢郊外的一个公寓里。他的自杀不是出于个人因素,而是对当时盛行于欧洲的法西斯主义的一种反抗。我由此认为茨威格是一位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我一开始读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特别是那篇《恐惧》,非常震撼。那个有外遇的妻子,由于被一个陌生女人发现,遭到不断的恐吓与敲诈,陷入恐惧之中,精神濒于崩溃,当她最终因忍受不下去而向丈夫说出真相以求得心灵安宁时,丈夫却向她请求宽恕,因为那个陌生女人正是他雇来折磨她的。纵观茨威格的小说,能明显地看出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即形象化地描绘出情欲和冲动对人的支配作用。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描写这一主题的,比如《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热带癫狂症患者》《月光巷》,等等。然而,在我看来,茨威格小说最大的优点是既有现代派创作特点,又有现实主义特质,让人能够读懂。换句话说,茨威格是人类精神的微观世界中的现实主义者。
由于茨威格专注于人类精神中的微观世界,又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他的小说感染力特别强。更为让人称道的是,他的小说不但有出人意料、令人赞叹的结尾,还有极富感染力的开端,会使读者一下子就被紧紧吸引。这足见作者的匠心。又由于他的作品多是以下意识的活动,或者以人在激情的驱使下的遭遇和命运为主题,他大多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视角,从而可以淋漓尽致地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剖析,对人物的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茨威格的每一篇小说就是一幅人的精神受难图、一张形象化的心电图。探幽析微的描写、细致入微的表现,使人物富有立体感和感染力。使读者不能自已地同主人公一道去经历,去感受。掩卷之后,读者面前就会浮现出一个惊悸的灵魂。高尔基在称赞茨威格作品的独特手法与感染力时说:“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诚然,茨威格的小说也有其局限性。毕竟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极端唯心主义理论。尽管如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茨威格的小说还是有启示意义的。读者可以从他的作品人物的种种悲剧性的遭遇中领悟到:人不但要激情地生活,更应该理性地生活。
只可惜我最终未能照他的路子去写我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我早早地搁笔了。而当我过了不惑之年后再拿起笔时,我已不想跟着谁写了,我只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不过,回头再去看看我写的那些小说,有许多还是或多或少有着茨威格的痕迹。这从有些小说的题目上可见一斑,如长篇小说《痴人街》、中篇小说《你病得不轻》、短篇小说《失魂者》以及《向疯子求爱的女孩们》等。
由此可见,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文学创作是这样,别的方面应该也是如此,虽然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