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她是越剧小生流派“竺派”创始人、“越剧十姐妹”之一且是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因其天生丽质,扮相秀美,被戏迷称为“越剧西施”。
越剧西施
生旦俱佳
嵊州市金庭镇灵鹅村,竺水招故居“仁德堂”古朴中带着沧桑。近日,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戏迷来这里唱戏,缅怀这位“越剧西施”。竺水招(1921-1968),原名竺云华,出生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子里。从这里出发,她踏上了上海的大舞台。
“我和水招相识几十年,当时我们都在上海。我不叫她竺水招,我叫她云华阿姐。后来人家都晓得“芳华”剧团,却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芳’是指尹桂芳,‘华’就是云华(竺水招)。后来云华阿姐和尹桂芳大姐分开了,她自己组建了一个剧团,就叫‘云华’剧团。我年轻时就开始看她的戏了。虽然那个时候我已经‘出道’了,锡剧我已经唱主角了,但是我看了云华姐的戏,很快就成为她的戏迷。”在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沈佩华的记忆里,竺水招人品好,形象也出众。
竺水招有一个美名,上海人叫她“越剧西施”。上海戏迷是这样说的:“越剧西施”竺水招,不管是古装戏也好,现代戏也好,扮出来的形象真的无可挑剔,像她这样天生丽质的演员是不多的。无论是扮花旦还是小生都美极了。
20世纪40年代,竺水招在上海演《三盖衣》的时候,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对沈佩华说:“佩华呀,《三盖衣》谁也演不过竺水招,竺水招是演得最好的。”“我去看了的确如此。她的表演是为了塑造人物,不是为了演戏而演戏。她讲究分析人物,不管是现代戏,还是古代戏,都演得令观众感动、佩服。”沈佩华认为,竺水招的美不是表面的,她在唱腔上和表演上,哪怕一个动作,都非常讲究,是附着在剧中人物身上的美,不是为漂亮而漂亮。
已故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曾回忆说,水招姐是一个能文能武、能生能旦、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她能演武旦,基本功好,我看她的戏,一个是《双阳公主》里追狄青的戏,里面有对花枪,还有耍马鞭,她的台步跑起来像行云一样。在当时,这样的武旦是不多见的。还有一个是《三请樊梨花》,她演樊梨花,也是武旦。由于她的勤奋、努力,所以她的基本功,一直是与众不同的。还有她的文戏,她演《碧玉簪》中的“三洞房”,向程矾秋等学习,学了之后有了自己的突破。
在范瑞娟眼里,竺水招的戏德很好。“她演‘三洞房’,剧中王玉林发觉李秀英给他盖了一件女人的衣裳,把她踢倒,她一个坐跌。一般演员的坐跌不过如此,水招姐的坐跌是飞得很高,坐下去的坐步很轻盈。当时有个叫章丹桂的二肩旦,她看了演出之后觉得很新
越剧改革
冲锋在前
追求正义
向往光明
奇,很想学。在当时旧社会,戏班子里,‘拳经’不肯给人家的。可她不一样,她听说人家要学,就说:‘好好,我把窍门教你。’她就教这个二肩旦,她说:‘你要这样,起来的时候,先俯吸,脚尖一点,身体往上一松,飞得很高很轻,下去的时候要轻。’这个窍门教她以后,这演员一直很感激她。”
上海戏剧戏曲学专家曾嵘认为,“生旦兼容”是竺水招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两个行当都能演好,这在越剧界是极为少见的。竺水招入天蟾舞台学戏时学的是花旦,此后跟赵瑞花学的也是旦角戏,满师后也一直工旦角。到上海之后,竺水招吸收京剧、话剧的营养,同时学习姚水娟等同行旦角的长处,成为当时最优秀的花旦之一。她作为旦角的最辉煌时期,是1943年1月至1947年7月与尹桂芳搭档的这段时期。她作为尹桂芳的最佳舞台伴侣,两人搭档演出了很多新编戏和传统戏。尹桂芳的代表剧目《沙漠王子》《浪荡子》《秋海棠》就是与竺水招共同演出的。竺水招擅演大家闺秀,唱调悦耳,动作大方。她的旦角戏以《三盖衣》最为拿手。她扮演的小生,唱腔质朴,表演凝练,台风沉稳大方,柔婉中带刚健,简朴中含俊俏。以《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为代表,充分表现了她唱腔简洁大气、表演凝重简约的艺术特点。
越剧改革
冲锋在前
1942年,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并称其为“新越剧”。竺水招就是当时最先响应改革的艺术家之一。
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黄德君说,据袁雪芬回忆,在她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后,对演惯了“路头戏”的前辈和同行们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为这意味着一些驾轻就熟的表演和演唱方式或者一些习惯的思维方式都要被淘汰。如取消幕表制实行剧本制的创作和演出形式,改水粉化妆为油彩化妆等,一度引起越剧界某些人的极力反对。然而,在这样的责难声中,却有不少越剧名角顶着压力,响应改革。1944年9月,尹桂芳与竺水招领衔的芳华剧团在龙门大戏院发起了改革,摈弃传统的演剧方式,聘请编导,创作新剧目。改革初见成效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这条道路,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剧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袁雪芬老师终生都不能忘记这段经历,她对于尹桂芳和竺水招等众姐妹的支持充满感激。
“新越剧”改革的成果是:率先在中国戏曲界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的综合艺术机制;既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又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留身段和程式动作,以人物的塑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表演形式。这也是整个中国现代戏曲的艺术机制和表演形式。在这种综合艺术机制和表演形式的形成过程中,竺水招和袁雪芬、尹桂芳等人一样,是当之无愧的创造者和践行者。
黄德君说,1947年,越剧姐妹们为了拥有一个自己的剧场和学校,通过联合义演的形式来筹集款项。当袁雪芬最先同尹桂芳和竺水招两位姐谈了“联合义演、集资造剧场和越剧学校”的设想后,她们当即就表示同意。她们二位对袁雪芬的信任,对举行联合义演设想的坚决支持,且心口如一地积极参加,对顺利举行“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的盛举,以及她们对越剧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已载入越剧史册。作为“越剧十姐妹”中的一员,竺水招老师功不可没。
1954年底,竺水招率云华越剧团(1956年经批准为南京市越剧团)迁至南京,成为第一个离开上海到外地去落户的著名大型剧团,为越剧走向全国开启了一个新的征程。在她之后,上海的越剧团纷纷到外地落户生根,支援全国建设。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有专业越剧团存在,业余剧团更是成千上万,直接造就了越剧的大发展、大繁荣,使越剧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
“回顾越剧的历史,我不得不佩服竺水招老师在这样的历史大节点的高远目光,以及‘敢为天下先’的气魄。”黄德君说,到了南京之后,竺水招老师丝毫没有懈怠,积极推进改革后的越剧走向完善。她带领全团相继排演了《南冠草》《桃花扇》《柳毅传书》等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柳毅传书》被拍摄成电影,成为全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越剧剧目之一。此外,她积极支持男女合演,编演了《花开靠太阳》《万紫千红总是春》《喜相逢》《铁骨红心》等现代题材剧目,使越剧男女合演在江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她和老一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还在南京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越剧演员,对越剧在江苏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追求正义
向往光明
在灵鹅村,说起竺水招,村民们津津乐道。村里会唱越剧的就有几百人,他们说,这是对竺水招最好的怀念。
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退休教师陈君贤是灵鹅人,他从小在村里长大,与竺水招的家人曾有过接触。
“竺水招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辛亥革命志士,她要继承父亲的革命遗志,做一名有出息的人。竺水招在旧社舞台上唱了16年戏,就这样一直与黑恶势力搏斗着。”
陈君贤说,1938年,台州黄岩有一个反动军官,欺压地方,竺水招就像“柳毅”那样,“钢刀可断不可卷,勇士可杀不可辱”,宁可与尹桂芳一起昂首走进监狱,也不低头屈服。后来,经亲友们多方营救她俩才得以释放;又有一年,一个地痞以重金相许想认她做“干女儿”。然而,竺水招横眉冷对地说:“我自己有父母,干嘛要认你!”
事后,受中国共产党宣传感召的竺水招毅然动员弟弟参加了革命,自己也想离开舞台去参军。那是1942年,竺水招听到家乡四明山有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队伍,不仅抗日还帮助穷人翻身,便立刻与她最亲密的“舞台姐妹”尹桂芳进行了商量。然后,她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弟弟钦传送到了浙东三五支队。次年,当她离开上海到四明山地区的珠溪村探望弟弟时,亲眼目睹了这支部队,马上向部队提出了参军的请求。三五支队干部陈山仔细询问了情况并请示过上级领导后,马上让她参加了社教队。一边行军打仗,一边宣传演出。过了几天,陈山考虑到女同志不太适合随**战,再三动员竺水招回上海演戏。她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四明山重返上海,一边演戏一边宣传三五支队。“我在部队的时间虽短,但一生一世也忘不了。”一提起那段经历,竺水招就非常激动。
陈君贤说,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前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一阵阵袅袅动听的越剧:“请容我倾尽肺腑表衷怀,你本是冰肌玉骨神仙态……”不绝于耳的《柳毅传书》选段给市民们带来了黎明前的几分喜悦。这是竺水招响应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号召,冒着生命危险带头前去电台唱的越剧,以迎接新中国的到来。一生中,竺水招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1947年她在《山河恋》中扮演绵姜,参加“越剧十姐妹”的联合义演;1951年她参加了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筹款义演;1951秋,她与商芳臣、筱水招等人重组云华越剧团,成为当时在上海最受观众喜爱的五大越剧团之一;1954年10月,竺水招率团到南京演出,1956年3月云华越剧团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编制的南京市越剧团,她任剧团首任团长。她扮演现代剧《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江姐》中的江姐、《铁骨红心》中的地下党员向永贞等诸多角色,均栩栩如生,感情深切;1956年她在爱国历史剧《南冠草》中扮演爱国志士、诗人夏完淳,不仅深得剧本原作者郭沫若的赞赏,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58年11月,竺水招一行赴福建前线给***慰问演出,每次看到战士们意犹未尽时就加演,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她还经常带头为***洗军被、补军装。“能为战士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竺水招总是这样说。
竺水招在世时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继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以后,她又于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两次见到了毛主席。1965年3月,她光荣入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适逢竺水招诞辰100周年。已故的竺水招先生与党同龄,与党同心,德艺双馨,将永远载入越剧历史的艺术长廊之中。”陈君贤说。
(陈君贤对本文采访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