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宏超
最近绍兴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成了热点人物,起因是他进驻B站(哔哩哔哩)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
近日,他的新书《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出版发行,此书以新颖的角度,梳理了历史文化脉络,其中有不少跟绍兴有关的内容。
描绘传统文化的“森林”
《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放在绍兴新华书店的显要位置,深红色的封面,上面的插画用了《禹迹图》。此书似乎古韵悠悠,但它的由来却很潮,与当下热度很高的“知识付费”直接关联App。
2017年,“得到”App负责人罗振宇注意到一个变化:商学院课程越来越注重人文素质培养,职场人士也有此需求,于是制订计划将一批人文课程搬上App。其中政治学者施展的《中国史纲》这门课,很快成为爆款。尝试获得成功之后,“得到”App找到许纪霖、刘擎等一批学者,邀请他们开讲人文系列课程。许纪霖选择了“中国文化”课。
许纪霖认为,当时“知识付费”正热,他怀着尝试新事物的好奇心答应了。当然“中国文化”也是他熟悉的领域,早在20年前,他就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
在后来的一年半里,他和“得到”App主编一起打磨课程,一遍又一遍。这才有了线上的《中国文化30讲》,以及扩充以后这本近500页的《脉动中国》。
什么是脉动?如何脉动?书的介绍语里写道:提供整体认知中国文化的地图,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许纪霖打了个比方,他讲传统文化,首先描绘整片森林,这样能引导读者去欣赏每一棵树木。
森林是一个系统性框架。反映在这本书中,就是分几条脉络:精神脉络,中国的思想以儒家为核心,其他思想如法家、道家,还有宗教,与儒家或互补、或合流;现象脉络,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勾勒和描摹中国文化的面貌;同时还以时间、空间为脉络,前者是贯穿历朝的文明共同体,后者是多种文化、多个政权并存的空间复合体。《脉动中国》这本新书目录,就能很好地反映这样的思维。
以新颖视角解读文化
《脉动中国》讲的是中国文化,却透露出许多新鲜的特质。许纪霖一方面深究传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更注重传播层面的接地气和与时俱进。他认为,学者更需要“降维启蒙”。“降维”只是个玩笑表述,并不认为谁高谁低。但是,如果要继续从事知识和文化启蒙,就不能固守自己的阵地。我们为什么不能跟着年轻人走呢?“到年轻人活跃的空间里去,通过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知识、思想。”许纪霖说。
他可以一天发七八条朋友圈,最近配图的一条,特别提到“梨视频”发送的“许纪霖点评罗翔、张文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启蒙者”获得79万点击、2.1万点赞、1230条评论。同时他频频称赞“活跃的社会教育”“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这本新书上,同样有很多新鲜别致的内容引人注意。尤其是不少与绍兴相关的内容,通过他的解读,让人品味到了新意。
比如第16讲《阳明心学是儒家的“新教改革”吗?》,除了解释王阳明心学的由来,还以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他写道:阳明心学对儒家的意义,相当于是基督教的新教改革。新教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个人可以绕过教会,直接和上帝沟通,近代西方的信仰自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你想想心学不也是这样吗?
第28讲解读道教,许纪霖用鲁迅说过的话当做标题——《为什么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里面提到道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影响,屡屡被奉为国教,也在上流社会、士大夫阶层中经久不衰,直到上世纪初,还有受西学影响的知识分子成立灵学会,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至于鲁迅为何说出这句话,许纪霖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熟稔,另一方面,来自于当时绍兴地区保留传统文化相对完整。
许纪霖在书中还分辨了“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前者讲求共性,后者注重每个地方、每个族群的个性。对于绍兴地区的个性,他理解为勇于创新的精神,他还推崇鲁迅身上的精神,认为受到家乡地方文化影响。这与许纪霖创作此书时的与时俱进,似乎也能联系起来。
在上海大陆新村3号出生的许纪霖,从青年时代就视鲁迅为偶像。他认为鲁迅身上有“能动的虚无主义”,用鲁迅的话说是“即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许纪霖认为鲁迅尽管内心充满虚无和绝望,依然不离不弃依附于现实和当下。这或许跟《脉动中国》的由来有了联系,通过新的表现方式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