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海车展很火,热点似乎都在新能源汽车上。有人戏称,上海车展可以改名了,干脆叫“上海首届智能电动车展”。车展上,蔚来ET7、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小鹏P5、上汽R汽车ES33、奔驰EQS量产版等一一亮相,不仅有造车新势力,还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项目,观众对此次车展很“来电”。
造车实力强劲
一批新能源汽车背后,“长三角势力”逐步形成。先说造车新势力,蔚来由安徽合肥的江淮代工,理想则在江苏常州建设制造工厂。再说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项目,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浙江长兴,长城汽车项目落户浙江平湖。在上海,有着上汽集团背景的R汽车、智己汽车也已成立。
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版图中,合肥备受瞩目。去年,合肥高调提出“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口号。如今,合肥新能源成绩单正不断被刷新,合肥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推广2.5万辆,同比增长358%,创历史新高。今年4月7日,蔚来第10万台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量产下线,从2018年5月第一台量产ES8下线到第10万台,用时35个月,在同价位乘用车市场创下最快纪录。
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从今年起,合肥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用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及允许新能源汽车非高峰时段使用公交专用道。合肥定下目标,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为实现这一目标,合肥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支持整车企业加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建设,创新“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整车企业配套需求,加大“三电”及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引进培育力度,提升和扩充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构建动力电池回收生态体系,支持国轩高科、国投、锐能科技等产业链企业和中国铁塔开展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生资源化的循环利用。由此,合肥将构建起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应用(公交、分时租赁)、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链逐步形成
长三角企业正逐步串联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合肥江淮蔚来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生产的自动化率达到97.5%,大量工作已由机器人取代。记者注意到,车间内不少机器人印有ABB字样,在这一生产基地不远处便是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ABB的生产基地。早在2015年前后,蔚来在南京建设了专注“三电系统”(即电机、电池、电控)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心,这里生产的产品已部分用于相关车型。
以“三电”中的电池为例,位于合肥的国轩高科在我国动力电池中处于领先地位,去年,大众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此外,在动力电池产业方面,江苏常州已形成电池材料、电池单体、电池系统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建和已建产能位列江苏省第一、全国前三。为打破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不少车企正积极探索固态电池。2016年,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江苏昆山成立;2018年11月,国内首条固态锂电池量产线在昆山投运,这一柔性固态锂电池产品,大小厚薄如扑克牌,即使被剪切或穿孔,也不会冒烟、燃烧或爆炸,还能正常放电。
有长三角企业已在新能源汽车的细分领域打拼10年以上。浙江的三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本是我国制冷元器件的领头羊,同时还是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0多年前,这家企业就进入了新能源汽配领域,其生产的智能控制阀等产品平均每月销售额达1亿多元,如今成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同在长三角,这批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之间虽有竞争,但都是“队友”,为何如此说?因为新能源市场庞大,众多车企的首要任务是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长三角原本是传统车企集聚地以及重要零部件生产地,如今实力雄厚的新能源汽车“长三角势力”集结,依托长三角各地产业优势,比如杭州的数字经济、台州的汽配、常州的石墨烯、苏州的新材料等,也必将催生更多的创新升级。(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