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亭序》对人类审美的贡献
古往今来,人们对《兰亭序》的崇拜,是因为她有着举世无双的迷人之美,这是王羲之对人类审美的巨大贡献。
第一,《兰亭序》有书法艺术之美。《兰亭序》28行,324字,从点画看,笔道精致、一丝不苟,藏露正侧诸法具备,笔画形态竭尽变化,阴阳互补、刚柔并济。从结体看,化险为夷、反欹为正,俯仰揖让、顾盼有情,疏密相附、变化莫测,形字不同、各尽其妙。从章法看,行路摆动、诗意盎然,节奏鲜明、犹如乐章,韵致天成、巧夺天工。这是一种赏之不厌、取之不完、学之不尽之美。
第二,《兰亭序》有文辞修饰之美。从文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篇集记事、写景、哲思于一体的抒情散文,可以称之为越地继秦《会稽刻石》之后的又一篇美文,堪称抒情杰作、散文典范。正是其优美的文辞,才吸引和方便了千百年来人们的传颂。
第三,《兰亭序》有崇敬自然之美。《兰亭序》全文表达的,是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是人投身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时,所感受到的“极视听之娱”与“快然自足”。这种美的享受,是人与山水自然亲近所获得的无上快乐,是以山水自然为审美对象的艺术趣味,是人的本性的尽情流露与人的本色的充分展现。
第四,《兰亭序》有人生境界之美。《兰亭序》在优美的书法、文辞的背后,在纵情山水、放浪形骸的同时,展示的是作者坦荡的心胸、充溢的感情与深邃的人生思考,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人生期待,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人生感慨,是相融自然、合乎时宜,注重人格、保持本真,珍惜时光、有所作为的人生真言。
《兰亭序》热历经千余年而不降温,实际上就引发出了一个书法创作、书法传世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艺术的问题。只有在好的内容的基础上,辅之以好的书写技术、表现形式,那才是艺术,才能成为千古不朽的传世精品。只有独创的书写内容,加上独创的书写风格,才能称得上是一件艺术性的书法作品,也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兰亭序》之所以能够流芳至今,果然是因为字美,但同时更因为是文美。这种文美,不仅仅是文辞之美,也不仅仅是文字表象的内容之美,更是在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自然气息之美、人文情怀之美、人生哲理之美。这正是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给予后来的书家们最为深刻的启示。
(二)对行书、草书、楷书的贡献
书体演变的总体方向,是删繁就简、艺术美观、易写易记。行书正是循着这一方向,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书体。汉简当中,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行书。王羲之对行书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行书书体的定型。他的笔画、结构,既欹侧恣肆,又紧敛遒媚,给人以蓄势待发之感。字与字之间,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给人以意惹情牵之感。笔法草、行杂陈,俊逸流美,给人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代表作有《快雪时晴帖》《上虞帖》等,而尤以《兰亭序》为极则、法典。
草书在秦末汉初,已经萌芽。汉时,草书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书体。王羲之对草书的贡献,在于增损古法、去除隶意、裁成一体,使今草在张芝初创的基础上,成熟定型。他的今草,用笔使转灵动,点画放纵洒脱,笔势流畅飘逸,达到了顾盼四周、藕断丝连、神采飞扬的境界。在王羲之传世的书迹中,草书作品占了70%以上,代表作有《十七帖》《丧乱帖》《初月帖》等。
楷书或称正书、真书,是在隶书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汉简中已见雏形。汉末魏晋时,由民间流行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不同于隶书的趋时书体。王羲之对楷书的贡献,在于俱变古形,裁成新体,实现了端庄而又生动的今体楷书的定型。他改变了钟繇等楷书中的隶书笔法,将其中的翻挑飞扬,改为收敛内擫,基本确立了楷书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使笔法更为简洁明快。他变横张为纵展,使楷书的结体更为端庄稳实、大方稳重。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等。
(三)对书法理论的贡献
王羲之是一位书法实践的自觉者,同样也是一位书法理论的自觉者。世传王羲之所撰的书法理论著述共有九篇。这些书论,揭秘书法的创作技法、论述书法的创作规律、揭示书法的美学原理、剖析书法的哲学意蕴,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他的书论精髓,集中地体现在《自论书》中。
《自论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尽心精作”,来达到“意”的境界,即从开始时的“不足在意”,到中途“意转深”,到最后的“点画之间皆有意”,这实际上讲明了以“意”为标准的书法创作的三境界。
王羲之所论之“意”,乃指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酿诸于脑子与胸中,形诸于笔法与笔势,这正是“魏晋风度”“晋书尚韵”的生动体现。
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是六朝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在书法创作上的体现,是这种自我意识在书法创作美学意识上的自觉表现,是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历史性认识与把握,开启了越地书学理论的历史,也为中国书学理论、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