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不绝的流韵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0

(一)书迹流传

王羲之在世时,其书已为世所贵重。南朝宋明帝时,内府旧藏“二王”书迹14帙127卷,后又新入6帙10卷。梁武帝搜访天下,大有所获,藏“二王”书大凡78帙767卷。

唐太宗敕购“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

宋代一门皇帝皆习“二王”、普天之下归宗“二王”。宋太宗时编刻的《淳化阁帖》,“二王”书法占了一半。宋徽宗时编刻的《大观帖》、著录的《宣和书谱》,“二王”书法占了不少。

可惜“靖康之难”后,“二王”墨迹散失殆尽。元代以后,“二王”真迹无存。现在可以见到的“二王”书迹,一是唐代的摹临本,二是唐宋以来的摹刻本。《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共收录王羲之书迹129种(幅)、王献之书迹26种(幅),并附至智永的王氏一门书迹28种(幅)。

《王羲之志》收录王羲之《乐毅论》等小楷刻本和临本8幅、《兰亭序》等行草墨本30幅、《郗司马帖》等行草刻本193幅。

《王羲之书法全集》不嫌重复,收录各类王羲之书迹787种(幅),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内容最丰富、编纂最权威的王羲之书法作品集。

(二)文集

王羲之的文集,均为后人所辑,多为书信函札,且较为简短。最早著录《王羲之集》之名的是《隋书》:“晋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集》九卷。”《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均录《王羲之集》五卷。《宋史·艺文志》录有王羲之“《兰亭诗》一卷”。南宋嵊县志《剡录》载有“《王羲之集》九卷”。

晚明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王右军集》十二卷,流传至今,其中所收书、帖、序、文、诗共529篇,较唐张彦远的《右军书记》,多出了64篇。

清代家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有《全晋文》,内录《王羲之集》五卷,共收659篇(条),较张溥本增加了130篇(条),从而给今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王羲之文集的第二个版本。

今人刘茂辰等编撰之《王羲之王献之全集笺证》,共收录王羲之的著述715篇,算得上是目前所见内容最为丰富全面的“二王”文集了。

(三)遗迹

临沂王羲之故居。王羲之出生于琅琊国都城开阳,即今之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至今尚存的金《沂州普照寺碑》,载有其故居的变迁修建情况。现故居整修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南京乌衣巷、桃叶渡。王氏南渡后与陈郡谢氏同住的乌衣巷,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附近,有“王谢古居”标识。王献之送桃叶渡江的桃叶渡,有“桃叶渡”碑与古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功名利禄昙花一现,唯有文化流芳无限。想起这些,未免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绍兴书圣故里。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蕺山历史文化街区,有戒珠寺、题扇桥、躲婆弄等遗迹。戒珠寺原为王羲之故宅,后舍宅为寺。题扇桥因王羲之热情地为卖扇老姥题扇,帮她促销消愁的故事而得名。躲婆弄讲的是卖扇老姥每天在桥头等着要王羲之题扇,王羲之不胜其烦,只得避而绕道从旁边的一条小弄堂进出的故事。笔飞弄和笔架桥弄讲的是王羲之掷笔扬正气的故事。鹅池、墨池讲的是王羲之喜鹅学鹅、以池为砚、勤学苦练的故事。

绍兴嵊州王羲之故居与墓。王羲之弃官后,隐居于奇丽幽渺、隔绝世尘的剡县金庭(今浙江省绍兴市所辖的嵊州市金庭镇),卒后亦葬于此。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地方政府在遗址地新建了金庭观。惟墓系旧物,墓前有碑亭,内有明代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的墓碑,由此亦可见当时的浙江最高行政机关的官员对王羲之的崇敬之情。

(四)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王羲之是一位已经影响了近1700年书法史的圣人,从帝王到平民、从华夏到邻邦,莫不受其影响。对古往今来中国书法的影响,尤其如此。

早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便已见贵当世。梁武帝时,进一步强化了王羲之独享殊荣的书坛盟主地位。

陈隋之际的智永等,对王羲之书风的传承弘扬,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唐代书法艺术在帝王的倡导下,承续王羲之的变革精神,进入了规整与变法融会贯通、继承与创新相得益彰的全新时期。其中的狂草与颜楷,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五代十国时,杨凝式被称为“五代中坚”,南唐后主李煜尤重王羲之书。

宋代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临习与研究,远超以往,历代帝王莫不推崇“二王”。刻帖的盛行与传布,极大地促进了王书的普及与《兰亭序》的研究,出现了书家迭出的喜人局面。元时,赵孟頫、鲜于枢等引领晋风回归,使王书的弘扬达到了新的高度。明代刻帖益盛,帖学风行,代表性的有文徵明的《停云馆帖》、董其昌的《戏鸿堂帖》等。清乾隆、嘉庆年间,帖学书风达到顶峰。此后碑学勃起,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受益于右军书帖的赵之谦等。

王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史的主脉,影响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同样,王书也是近现代中国书坛的主流,影响和引领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其中尤以“二王”书派的领袖人物沈尹默,中坚人物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白蕉以及李叔同、郭沫若、林散之、吴玉如、沙孟海、高二适、赵朴初、启功、蒋维崧、马一浮等为代表。

(五)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追慕兰亭雅趣,书写翰墨风流,自古以来就是整个东亚的共同文化意象。早在汉晋之时,中国的《论语》等典籍就传到日本,由此开启了汉字传入日本与日本书法的历史。到了奈良时代,随着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的纷至沓来,以及鉴真和尚的东渡日本,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国文化大量输出。

平安时代,是书法日本体的形成与日本书法艺术的繁荣高峰时期,其标志是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三笔”和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三迹”书家的出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文字“假名”,也是借用中国传去的汉字草书,略经变化而成的。这就使得草书成为中国书法在日本的最发达书体,也使得假名书法成为与中国书法并驾齐驱而又特色鲜明的日本书法。这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也是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创造的生动体现。

到了江户时代后期,日本书坛又出了著名的“幕末三笔”贯名海屋、市河米庵和卷菱湖。明治时代,出使日本的杨守敬,被尊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父;日下部鸣鹤、中林梧竹、岩谷一六并称“明治三笔”。大正、昭和时代的川谷尚亭、内藤湖南、西川宁、津金隺仙、安藤拓石等,都是王书的忠实传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绍兴与日本之间的书法交流活动日益频繁。1981年4月7日至9日,在书法圣地兰亭举行的新中国第一次书法盛会,以及提议成立兰亭书会,正是由中国著名书法家田桓、钱君匋、沙孟海等与著名旅日书法篆刻家陈茗屋联合发起的。

(六)对朝鲜半岛书法的影响

中国与朝鲜半岛隔河相连,文化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汉乃至先秦时期,书法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一是续兰亭雅会。新罗人崔志远少年入唐求学,进士及第,返国后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鼻祖。今全罗北道井邑郡有传为崔致远建的“流觞台”遗址,可见仿兰亭流觞的遗绪。

高丽时代,文人多有仿兰亭的修禊之会。朝鲜时代,承中国“续兰亭”之名的雅集颇多,且多在山水间或庭苑内举行,诗酒风情,翰墨风流,成为一时盛事,其中尤以在“癸丑”年举行的活动最具代表性。

二是习右军书艺。唐时,新罗僧人金生习王书惟妙惟肖,以致高丽使洪瓘携金生行草入宋时,观者惊为右军真迹。高丽时代,忠宣王及文臣李齐贤与赵孟頫多有交往,并经由赵孟頫而学习王羲之笔意。朝鲜时代,世宗大王第三子安平大君李瑢书法奇绝,号称天下第一;他还将所藏王羲之书迹古帖进献给兄长文宗,通过朝廷印刷出版,极大地推动了王书在朝鲜的流行。这时的另一位书法家韩濩,其书有“国书体”之称,其名远扬中国和琉球,被认为是当时王羲之的海外传人。

三是题曲水流觞。这些题咏,多不针对具体某图,多统称北宋李公麟所绘,多强调儒家的名教思想。

四是多交流活动。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绍兴与韩国的书法交流活动明显增多。

“二王”特别是王羲之的影响,不仅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而且还具有领域上的深刻性。“王学”已经日渐成为一门学科,“兰亭学”也已初步形成。这种研究,是王书对当代书法保持了旺盛的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这种影响力持续保持下去的理论基础。

竹茂林幽,景胜人悠。赋觞咏,鸣鹿呦呦。骋怀方泽,游目平畴。贵适天地,乐山水,写春秋。华夏荑柔,文字如舟。赖书艺,馨播九州。兰亭遗韵,翰墨风流。可观宇宙,展襟抱,任优游。

三月初三惠风舒,四十二贤多雅趣。崇山茂林映清流,峻岭秀竹观天宇。游目骋怀寄逸兴,列坐其次吟诗曲。而今书圣已远去,难忘仍是《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