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小记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要求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教学活动。面对新教材单列的这个教学单元,同事们普遍感到了为难,因为一方面组织学生去校外开展教材所倡导的人物访谈、实地考察等活动,会牵扯学校诸多部门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学生们认为本地的名人和相关景点,小学初中阶段已走访过多次,新鲜度不够。

同事们大多认为这个单元不会考,因此也就不再花心思理会了。我虽心有不甘,但也实在想不出一个既便于教师操作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

一、灵感

教学第六单元的《上图书馆》一文时,其中的两个信息在我眼前灵光一闪。其一是课文的注释1:“选自《王佐良全集》第十卷。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其二是文中作者回忆自己中学时代的一段阅读经历:“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当时《中学生》杂志的创办人夏丏尊不是上虞人吗?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能否引导学生到这册课本中去探究涉及我们家乡上虞的文化呢?于是,我试着在课本中展开了搜索。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郭沫若,他曾考证认定,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这个地名。

第7课《短歌行》,作者曹操。《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中,有曹操听蔡琰讲述其父蔡邕赴上虞观孝女曹娥碑并题写“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天下第一字谜,又听杨修道出这谜底乃是赞美碑文为“绝妙好辞”的精彩片段。

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唐代的“剡溪”,不就是我们今天上虞的曹娥江吗?而“谢公”谢灵运,不正是上虞东山的名士吗?

第14课《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本文是1927年他把家眷从上虞白马湖接到北京清华园之后不久写的。文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中的“闰儿”,1925年闰四月出生在他白马湖边的家中,取名闰生。闰儿对我们春晖感情至深,82岁那年还专程来春晖看望他那白马湖边的老家,他曾为我们春晖的发展作出过特殊的贡献。

看来,激发学生对课本中上虞元素进行深度探究的设想应该可行。

二、实践

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告诉学生这册语文书中蕴藏着许多上虞的元素,激励学生能尽量多地把它们搜寻出来。然后,在学生搜寻的基础上,我与学生一起讨论确立了8个经典的上虞元素,分别是上虞地名考、谢灵运、东山文化、浙东唐诗之路、夏丏尊、朱自清、白马湖作家群、王佐良等。最后,我将学生按兴趣分成8个探究小组。

第二、三课时,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搜集本组探究元素的相关资料。

第四课时,各组讨论梳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探究报告。

第五课时,各组交流探究报告,课后写出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三、成果

一周的探究活动成果斐然,略举几例:

“浙东唐诗之路组”的同学发现,出于对谢安、谢灵运等东山名士的仰慕,李白曾三次登临上虞东山,留下了诸如《东山吟》《忆东山》《游谢氏山亭》《谢公宅》等诗篇。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所写的去往天姥山的路径(一夜飞度镜湖月——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正是一条经典的“浙东唐诗之路”(始于钱塘江西兴渡口,经镜湖到上虞,沿曹娥江至东山,溯剡溪过新昌天姥山,后至天台山),而上虞正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发祥地。

“东山文化组”的同学发现,成语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均与谢安有关。历代有许多名士都慕名到过上虞东山并留下了他们的诗文,如王维的《东山记》,骆宾王的《称心寺》,孟浩然的《舟中晓望》,白居易的《东山寺》,曾巩的《游东山示客》,苏轼的《游东西岩即谢安东山也》,陆游的《登东山》,朱熹的《游会稽东山》,林则徐的《东山春望》等。

“朱自清组”的同学发现,相较于清华的荷塘月色,同期朱自清笔下的白马湖景色则更觉清新自然:“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春晖的一月》);“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看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白马湖》)。那是纯粹的浓浓的喜悦,没有半点的淡淡的哀愁。

四、后记

为期一周的探究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作为组织者,笔者只利用了自己的语文课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对课本中涉及的上虞元素进行了适度探究,操作自主便捷。作为活动主体,学生们普遍反映,探究活动充满了新鲜与好奇,不仅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认知,而且感觉拉近了与这些文化名人的距离,更切切实实地增强了对家乡上虞的文化自信。作为活动的协助者,图书馆老师也感叹这几天的活动,同学们兴致盎然,找藏书,查资料,短的抄录,长的复印,让沉寂的图书馆重新焕发了生机,这种学习的氛围,才配得上叶圣陶先生题写的那块“白马湖图书馆”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