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地下文物揭开“冰山一角”
4月9日,“重华在亭山”越城区常禧路考古成果展在绍兴博物馆开展。
透过近300件刚刚出土的各类文物,我们仿佛听到了越国金戈铁马战鼓擂的激响,目睹了汉代少女对镜理云鬓的妩媚,见证了唐代夫妻生死两相依的缠绵……
记者
徐霞鸿
刷新认知!亭山上发掘出45座古墓
亭山,距越城五里,与古越龙山遥遥相望呈怀抱之势。南宋《嘉泰会稽志》中,就有“亭山,在县西南一十二里”的记述,这个地望与现在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切合的。明代以降的县志中,亭山就标注在县境图中。
“去年开春伊始,为配合越城区常禧路一、二期建设工程,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会同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对工程涉及范围进行考古勘探。同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常禧路考古发掘正式启动。”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周志红在介绍这一考古工作情况时说,这是他们的首次考古工作实践。
“通过后续数个月的考古勘探、发掘,所发现的小亭山墓葬群规模一次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至发掘工作结束,共清理出战国至唐宋的各类墓葬45座和战国时期遗址1处,出土玉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等各类文物共计600余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介绍了常禧路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情况。
丰硕的常禧路考古发掘成果,为我们展示了春秋以来绍兴亭山以及周边区域物质文化传承、交流、漂变的微观缩影,重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越地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其中也不乏温情动人的故事。
比如,战国墓中出土的大量泥质灰陶、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等,是越国国力强盛、百业兴盛的象征,典型器物组合中罐和瓿的器物组合以及伴出的陶角形器保留了浙江地区越文化传统的痕迹,大量仿乳钉纹玉璧的陶璧随葬则体现出同时期楚文化对绍兴地区的渗透,并在传统越文化影响下产生漂变。
在汉六朝墓葬中,出土玉器、玛瑙珠、琉璃珠等装饰品,铁剑、铁弩机等兵器,铜镜、钱币,以及各式高温釉陶和青瓷器,充分反映人们在秦统一后,新的时代变革下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不断发展,这为唐宋时期的辉煌铺垫了基础。还有两座唐代同穴夫妻合葬砖室墓,则传递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爱情故事和两人死后灵魂相伴的海誓山盟。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合葬墓中发现了唐太和八年(834)墓志,成为绍兴乃至浙江地区唐史研究的难得史料。
“比如这件泥质灰陶带盖瓮,是我们邀请长兴博物馆的考古修复专家梅亚龙花了近半个月的工作时间,才修复起来的。这个器高22.5厘米、口径48厘米、腹径57厘米的庞然大物,从拉坯成型到烧制成品,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陶器制作技术的高峰。”徐新民说。
事死如生!成果展里品读越地的风华
“绍兴2000多年的历史底蕴浓缩于小亭山墓葬群的各个出土文物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展览,让大家看到越地历经战国、秦汉、南朝、隋唐、两宋的历史变迁。”周志红说,这是他们将考古成果转化落地、惠及人民,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的一次尝试。
“事死如生,当这些出土文物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好像是和先人对话,也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昔日的繁荣。”作为这场展览的设计师,董建成的工作就是用这些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讲一个老百姓看得懂并喜欢看的故事。
“展品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从尺度到类型,有些还是稀缺的。所以,我们用的是一种去装饰化的展览方式,让展品本身的信息来说话。”董建成说,展览按照编年体的时间顺序,分成《风云叱咤是越国》《铁剑铜镜汉六朝》《巧意情浓有唐宋》三个部分。
为了将故事讲得更加生动,他在细节上颇费心思。“除了看展品,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的人们生活还是很有趣的。比如这个羊角尊,我们可以想象古人拿着它喝酒的样子。”董建成说,希望通过展览,让观众可以看到当年的文化生态:他们的时代是怎么样的?他们穿什么衣服?他们是怎么用东西的?
于是,董建成找来了汉画像砖的拓印。“比如,这幅汉画像的名字叫《卧薪尝胆》。汉到战国是比较近的,所以上面的图画所反映出的内容比较接近当时的生活。你看,有征战,有渔猎,有种植,有养殖,就是当时鲜活的生活场景。还有从这个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图案上,我们可以看到征战,有人在划船、潜水、骑射,还可以看到桑树,有人在种田、采果子。”董建成说,他还找到了5张从明到清的古地图。在这5张古地图上,他都找到了“亭山”的位置。他甚至从1600多首唐诗中找到了一首描写亭山的诗,还找到了唐代绍兴画家孙位的《高逸图卷》和曾任唐代越州长史的周昉画的《簪花仕女图》。这些都是同时代绍兴人生活状态的极好佐证,也让这场展览变得更有生活气息。
千年之后,亭山的荣光、越地的风华,就是在这样的层层揭示,以及细细品读中呈现了出来。
沉寂多年!越城文物考古迎来新篇章
展览为期一个月,不过,亭山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在展览开幕式上,越城区文物保护所正式揭牌,越城文物考古工作将迎来新篇章。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戚建刚认为,亭山是绍兴越国文明文化遗产集聚地之一,亭山的这次考古发现为认识绍兴中部地区历史发展面貌和系统研究越国古都的变迁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发掘、研究和展示绍兴越文化精髓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因为这次亭山墓葬群的考古发掘,我们对亭山及其周边区域春秋以来的文化概貌和物质成就有了新的了解。”徐新民认为,亭山只是越城地下文物的冰山一角,在亭山周围的G8(南山遗址)以及亭山遗址,都发现有好的苗头。
“会稽山经亭山到漓渚一线的C形盆地中,有漓渚、坡塘306号、印山大墓、平水、富盛等越国墓葬,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地理单元,我们期待揭示更多更美的越城历代文物。”在徐新民看来,沉寂多年的越国国都考古、古绍兴历史时期考古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朝气蓬勃!
“去年,越城区共报请拟出让(划拨)和建设项目用地考古调查申请77项,年内完成63项,累计调查面积约7786亩。通过调查、勘探,先后在亭山村1号地块等地块发现商周时期遗址面,累计探明的遗址面面积达168800平方米;在小亭山区域、拟建栖湖区域发现两处墓葬群,累计探明墓葬共177座,年代跨度从战国至明清。”在周志红看来,2020年可谓是越城区文物考古工作的丰收之年。特别是重要发现小亭山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无疑在越城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画卷上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探索绍兴地区越文化的发展脉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2021年,除了继续推进主动考古项目并且落实好考古前置的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外,我们重点将推进去年工作中发现有遗址、墓葬群等的地点的发掘工作。”周志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