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纪念文集》

来源:绍兴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3 浏览量:11

来自嵊州的上海越剧院傅派花旦裘丹莉回忆说,《情探》是傅全香老师非常喜欢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剧的全本已经28年没有上演了。2006年,傅老师希望她能把这部戏重新搬上舞台时,她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排练的那段时光,傅全香老师从改编剧本、唱腔设计到服装造型设计和舞美设计都亲自参与讨论和定稿。还特地请了著名表演艺术家何双林当导演。排练时,傅老师都是亲自来指导。有次排到《阳告》一场时,见裘丹莉跪在香炉前的表演情绪总是不到位,82岁的傅老师亲自跪在了香炉前做示范。当时大家都吓坏了,直说请老师赶紧起身,傅老师却说,“只要你能理解到敫桂英此刻的心境,充分表演出人物的情感,老师这样的示范就值了。”

其中有7位绍兴人

“越剧十姐妹”中有几位是绍兴人?

7位!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竺水招、筱丹桂来自嵊州,尹桂芳来自新昌,吴小楼是诸暨人。此外,徐玉兰是富阳人,张桂凤是萧山人,徐天红是余姚人。

“‘越剧十姐妹’中,大部分是绍兴人。”在黄德君看来,《越剧十姐妹纪念文集》在嵊州首发,既是“弘越传世”——纪念越剧诞辰115周年暨第二十届嵊州·中国民间越剧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体现了“越剧十姐妹”与嵊州的深厚情缘。

这些越剧艺术家一直关心着从绍兴走出去的越剧。越剧研究者陈震一直致力于越剧史的研究,他回忆起与“越剧十姐妹”中不少艺术家的交往,情感真切。

“袁雪芬是‘越剧十姐妹’的代表性人物。她知道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求索的,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思考,精诚合作,在她的倡议下,‘越剧十姐妹’横空出世。在袁先生所有的访谈视频中,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多学习’。学习就是自身要求提高,自身不甘堕落,自身洁白清高。‘越剧十姐妹’几乎都有读书的习惯,她们大都是苦出身,穷孩子,为了‘讨生活’,从嵊县,从浙江农村来到大上海,她们没有沉醉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没有陶醉于眼前的名利荣耀,她们不甘于被看不起。在越剧诞辰一百年之际,我曾焦虑地对袁雪芬先生说:‘越剧怎么办?今后的路怎么走?’袁先生那饱经沧桑、刻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温和有力地对我说:‘总有希望的,总有路走的。’”陈震这样回忆。

“‘好孩子、好孩子!’吴小楼先生每次见到我都会这样亲切地叫我。吴小楼先生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我们在一起会谈论越剧的历史、现状及发展遇到的瓶颈等等。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刚踏入她家门口,她就拉着我的手说:‘最近有希望了,京剧院有动作了,在京剧的带动下,我们越剧就会有起色的。’老先生像孩子般地喜形于色,我知道老先生是把我当作自己小孩,要把她所知道和认为的好消息马上传递给我,她似乎看到了曙光。我总能体会到,吴先生特别喜欢越剧里有年轻人,她看到我,总会说:‘事业一定要有接班人,接班人就是要年轻,年轻才有活力,有活力就会有思想,有思想就能有干劲,我们越剧就会有希望。’”

陈震还清晰记得与吴小楼的交往。

“傅全香先生说得最多的就是:‘要记住,自己始终是一个学生,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学习,自己就是一个学生。’记得有一次看完外省市剧团的戏回家,她对我说:‘改革不是颠覆,越剧如果不姓越了,人云亦云,自己没有主张,忘了自己姓什么了,再改也是瞎忙活,老百姓不喜欢看花里胡哨的东西。”在陈震看来,“越剧十姐妹”精神,就是越剧人不畏抗争的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越剧十姐妹”创造了属于她们的一代风华,为我们开创了百年越剧创新之路。她们是加快越剧发展的引擎。她们以独有的气派、独特的风格,引领着今天的越剧实践,为越剧赢得了生机,争得了主动。今天的越剧人要以“越剧十姐妹”的精神激发热情、激励创作,奉献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在新时代续写“越剧十姐妹”精神的华章,无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