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建党过程中,绍兴籍先进分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俞秀松、叶天底、王一飞、梁柏台等一大批年轻人,为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用生命播撒下革命的火种。薪火相传,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生党员们,收集记录有绍兴籍革命先烈文字的书籍,在这片先烈们生长的土地上,细细品读他们留下的文字,其中饱含着血雨腥风年代革命先烈的温情,也闪烁着他们革命思想的火花。
集坚毅与柔软于一身的亲情
叶天底的家信
集坚毅与柔软于一身的亲情
沈佳钦
历史就像一条弯曲而宁静的长河,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身边蜿蜒流淌。它守护着先贤的荣耀与光辉,铭刻着民族的伤痛与灾难,也记忆着英雄的鲜血与呼喊。在绍兴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英雄,叶天底便是其中集坚毅与柔软于一身的杰出代表。
细读叶天底烈士信札,让我仿佛亲身感受、触碰到了那已经逝去的血与火的岁月,听到了英雄们的呐喊和疾呼,领略到了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谈笑风生的胆气、在刑场上闲庭阔步的胸怀!
在书信中,我读到了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铮铮铁骨,也感受到了寸草春晖的浓浓亲情。
现选录《给母亲的信》《给大哥的遗书》这两封饱含深情的家书。
亲爱的母亲:
十来日不相见了!你的脸上不知瘦了多少!但是我在路上,我在此间,并不受苦,同囚的朋友和看守的人,都是同兄弟一样的照顾我。吃的菜饭也狠(很)好,而且我的坐牢狱,并不是做贼做强盗,我是政治犯,并不倒霉!此间关着的,大多是曾经做过官员的,种种种种,请你安心!
身体如常,用钱狠(很)省,吃饭已有长柄调羹,一切生活,如在家时无异!我现在所最纪念的,就是恐怕你为我而忧愁,反把身子弄坏。
家中倘无特别事情,不必写回信给我。专此敬祝
阖第安好!
三儿:叶天底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不论春夏秋冬,母亲在虞永大桥旁望眼欲穿,永远在等待羁旅漂泊的游子天底回家,盼望再次为他劈柴、煮饭又缝衣。母爱的醇、深、浓、久,不是瀑布,不是激流,而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融成一幅甜柔静谧的画卷,让其他任何一种感情都逊色三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遥遥天之涯的萱草花融成了心中永恒的情结,寄托着母子双向的依恋,三儿叶天底正以同样赤诚的爱回报着母亲的舐犊之情。纵使监狱的饭是黄黄的地脚米蒸的,满是沙子、稗子、石子、谷子、虫子,和家中的有天渊之别;即便敌二科长将他的双手打得皮开肉绽、伤痕累累;尽管他已病入膏肓,心灵彷徨无依,生命也正一步步朝沉沦方面走去,他也选择不将实情告诉母亲,以免她寝食难安,为他的寥寥消息心惊胆战。
叶天底就是这样一个柔软的人,他赋予爱以无限深度与广度。在对待寸草春晖亲情上,没有人比他更周全。
大哥:
我决无生路,不死于病,而死于敌人之手。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先烈之血,主义之花。但我最放心不下的(是)母亲,希望你代我尽责扶养母亲。我决不愿跪着生,情愿立着死!
请你转告念先,他是幼年失了母亲的人,我的母亲是非常爱怜他的。我在希望他,在我生时一样的看待我母亲。他现在既不能回上虞,又无处存身,我希望他投奔费德昭
之处存身。李、罗二同志是最英雄、最忠实的同志。不要以我死而灰心,继续奋斗!因时间关系,不能多写,从此永诀!
你的弟弟最后一书信
天底
一九二八年二月三日
在写给大哥的信中,叶天底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一是表达奋斗到底的信念,二是倾吐对母亲的不舍,三是表达接续革命理想的夙愿。
叶天底先生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是一位果断刚烈又热情活跃的革命青年,是坚决向反动势力斗争的勇士。他作为诠释勇敢牺牲精神伯示范者,在即将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仍没有放弃逐争“主义”的浪潮,而是把武器传递给了同志,让他们去唤醒更多酣梦者,激励更多的群众奔上革命的战场,用自己的力量推倒囚禁生命的围墙,再把占据大地的黑暗一齐驱散,迎接新生的太阳和千载一时的曙光!
叶天底教育随感
白马湖畔的呼唤
王旭泷
秋风萧瑟的白马湖边,一位风华正茂的革命青年,不畏艰苦,激扬文字,播散了上虞最早的共产主义革命种子。他就是上虞早期共产党员叶天底。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叶天底的一生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一生投入到革命斗争这“一大事”里,并为之付出生命。即使因病回到远离革命中心的上虞,他依然用手中一杆笔,在家乡开展革命斗争。
怀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信念,在春晖中学校园里,叶天底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在《苏俄国家的教育》一文中,叶天底满怀深情地写下对青年学生的期盼,“对于正在发育的青年群众,尤其是无产青年,须加以特别的社会教育——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经济文化组织上真正的建设者,或是将来代替成年以作世界革命的好战士。”叶天底用一支笔呼唤着古老中国的青少年的觉醒,呼唤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革命建设的未来希望。
目睹学校同事压抑的精神生活,“心魂仿佛从悲愁中降到平静的冰灰中,冬夜总觉得太长,又格外的凄凉”,叶天底在《小学教员的精神生活》一文中,以悲怆而又怀有希望的笔调写下生活的希望,“正当的生活,真正是有社会意义的生活在将来,在无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他在文中呼吁“无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正须觉悟自己生活在压迫之下的人们来努力实现。”
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团结。“某一阶级中的问题,只有某一阶级中的分子共同团结起来努力,才有改进和解决的希望。”只有团结,革命才能成功。在《解决小学生教员生活问题的一个先决问题》一文中,他呼吁“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联合会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同时,叶天底敏锐地认识到广大的农民作为未启蒙、被压迫的阶级,是最需要发动的,也是革命的生力军。看到迎神祛瘟中,乡人队列整齐,服装整洁,神情愉悦,他意识到,这是个发动广大农民群众面对黑暗社会的契机。“乡人的迎神祛瘟举动,不是小小的迷信问题,我们要放开眼光来看,才会是很大的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入手当然只有加入革命的队伍中共同努力。”在《观乡人迎神祛瘟时所发生的感想》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以笔为刃,即使远离革命中心,叶天底依然努力为革命贡献力量。作为一位点火者、一个引路人,他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将革命的火种散播在近代虞舜大地等地,也在虞舜大地等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叶天底战友在悼念诗中写道:他是共产主义的先行者,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捐躯;他的精神永远活跃在我们心坎里,他的芳名与高山老松千古长存。
叶天底的艺术观
国民艺术的探索
夏邵怡
在上虞丰惠镇虞光村,浙东运河之畔,一棵十来米高的绿色梧桐掩映着一幢白墙黛瓦的二层民居,这是叶天底烈士纪念室。
叶天底在“一师”受到李叔同等许多擅长诗词书画的师长的教诲,一度被誉为“少年画家”,他对艺术有独到的见地。
他一心想要带动中国国民艺术的突破和发展。他认为,要创造出真正的国民艺术,必须研究中国人的本身。上海东方艺术研究会在《民国日报》开辟附刊《艺术评论》,以联络海内外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共同探讨艺术和艺术教育。叶天底任《艺术评论》编辑,为这一栏目撰写了不少艺术评论,如《中国画再没有发展的余地》《画室里十分钟间的冥想》等。
当时有人认为,中国人矮,腰粗、腿短、肤黄,找西洋人做模特儿才有兴趣。他在《画室里十分钟间的冥想》一文中写道:“我想中国将来要创造真正的国民艺术来,在现在实习的时候正应当练习现在社会上最普遍的变态人体。因为在这样的人体上,我们才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和环境,才可以认得这个是中国人。练习那样人体底时候,倘若以为没趣乏味,我可以说他还不曾了解艺术是什么,更不曾了解新艺术是什么……”又说:“只以显现女体上底优美为艺术底目的者,只能说他是堕落者,沉沦在肉身上的色情狂者。”这些语句足以表现他对于中国国民艺术主体性的推崇,十分钟冥想的新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国民艺术更接地气地发展。
叶天底重视研究日本水彩画艺术,不断充实和发展中国画。他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都是经过其他民族、国家相互学习,互相吸收,才能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因此,发表了《看了日本水彩画会在沪举行的展览会后的感想》一文。文中指出:对别国的绘画艺术荒唐的批评或者绝对否定都是错误的。为了帮助对水彩画缺乏研究而又没有科学头脑、鉴赏力薄弱的人,他论述了水彩画的鉴赏问题,阐明水彩画在绘画中的地位、性质和特色,共同探讨“水彩画真面目”,下定决心要在艺术改革上有所作为。
叶天底也主张要吸取西洋画的科学理论来发展中国画。在《中国画再没有发展的余地》一文中,叶天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画历史上是有所创格发展的,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与西洋画相比,缺少一些科学的合理性。中国画要发展,除了从中国画自身发现出更合科学的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用西洋画理论,运用西洋绘具。题材上应更加广泛,内容上要反映社会、国家和民众,否则中国大陆上产生不出现代的中国画来。”叶天底对于各种西方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吸收,发掘了它们的价值所在,开阔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眼界,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叶天底作为一名文化艺术战线冲锋陷阵的战士,以其犀利的笔法和先进的艺术思想带动着中国国民艺术的革新与发展。他不仅做到了新文艺的探索,更做到了人民思想觉悟的引领,为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