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推进种业种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核心提示
水稻新品种引领潮流
种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就种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
发展优质高产品种,不仅能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种业安全是基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从种子这个源头抓起,增强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粒种子可以成就一个产业。只有不断改良品种,选育出优质种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产业保持长盛不衰。
实施种业种子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民对优质高产品种有着很高的期待。而其中生产基地是关键,必须有足够的种源作保证。近年来,嵊州市因地制宜,创新举措,通过种业种子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国有茶场、水稻良种场、农科所、种植大户等为主体的良种繁育基地网络。
在推动种业种子工程过程中,嵊州市农业科研人员肩负使命,默默无闻,辛勤工作,长期致力于新品种的改良和选育。近年来,嵊州在地方良种选育、成果转化示范上取得了较大突破,特别是在水稻新品种、茶叶、茭白、长毛兔、嵊县花猪等方面成效卓著。新品种的改良和选育,使得极具嵊州地方特色的品种脱颖而出,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特色产业,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无公害茶叶全国示范
江夏茭白成四季时鲜
种业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长毛兔是我国兔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领域内少有的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嵊州自主培育的浙系长毛兔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长毛兔品种,也是浙江省第一个畜禽培养品种,产毛量等主要生产性能领先全国甚至世界,为我国摆脱对外来长毛兔品种的依赖和提高我国长毛兔生产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浙系长毛兔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国家畜禽主推品种,并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白中王”长毛兔始于嵊州,目前已有300多万只落户大江南北。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嵊州创建了全国首家长毛兔研发中心,“长毛兔繁育新体系”成果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指南项目。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嵊州当地技术人员在德系、法系、中系安哥拉兔的基础上,采用杂交改良、横交固定,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经过10多年的选育,最终培育出了体型大、产毛量高、毛质优的长毛兔“白中王”,被评为国家农业品牌,品质超过了前西德长毛兔品种,产毛量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嵊州实施的“浙系长毛兔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技奖一等奖。如今,“白中王”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长毛兔良种群体。
浙江白中王绒业股份有限公司种兔基地长年向全国各地供应优质长毛兔,去年就有5万只种兔销往西部地区。“今年年初,兔毛价格有所回升,每公斤售价至少增加了20元,种兔需求量增加。”公司负责人钱庆祥介绍,多年来公司种兔基地坚持品种优化,浙系长毛兔品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近几年,随着东兔西移战略的实施,嵊州长毛兔从业人员纷纷响应号召,为西部地区脱贫作贡献。嵊州长毛兔种兔场和木马峧等养兔专业村有10多名养兔专家长驻西部帮助指导养兔。参与“浙系长毛兔”选育的主要技术骨干麻剑雄,带领技术团队在黔西南州普安县帮助发展长毛兔生产。2018年,麻剑雄被贵州省评为“兔种业功臣”,当年年底,麻剑雄被黔西南州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春回大地,茶叶之乡嵊州的茶农们正在抓紧采摘龙井茶。
茶叶是嵊州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越乡龙井茶面积和产量一直稳居全省首位。嵊州市一直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在良种培育、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茶所)在嵊州茶场设立茶叶研发中心,建成目前全国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地。建立了黄泽明山茶场、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目前,嵊州有茶园面积18万亩,其中良种茶园已达10.5万亩,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
位于嵊州市三界镇的茶叶实验基地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项目,于2013年落户嵊州,是中茶所建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基地面积341.48亩,规划建设科研实验楼、中试试验楼、科普展示楼及科研辅助用房等。基地功能定位为茶业科技创新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等。试验茶园规划建设育种圃、良种示范园、喷滴灌试验园、生态有机茶树试验园、品种展示园、国家茶树资源圃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茶叶综合实验基地已完成种植52个国家级良种、67个省级良种,通过科学、系统的种植流程培育、选育适合茶农种植的茶叶品种。目前已有资源、育种、营养、栽培、加工等9个创新团队进驻并开展科研试验。新育国家级良种28个,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410份,种植5000余份育种新材料。
确保粮食生产,种子是关键因素。
近年来,嵊州市抓住时机,精心打造了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启动全省水稻新品种大会,每年组织发布主导品种,积极推进优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这些优良品种不仅在我省得到了大力推广,还在广西、福建、江苏、江西、上海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全省乃至全国水稻品种结构优化和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嵊州市地理位置独特,土壤、光照等条件好,是我省籼稻和粳稻的混合栽培区。特别是甘霖镇一带,土质肥沃、田块方整,更是种植水稻的理想之地。2017年,我省水稻新品种“看禾选种”核心基地落户甘霖。同年,嵊州成功举办了首届浙江水稻新品种大会。2018年,嵊州“看禾选科”基地列入全国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区,承担国家级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任务。201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授予嵊州“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牌子。在当年的水稻新品种大会上,首次开展了省际区域合作。会上,浙江与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周边省市按照合作、互惠、共享、发展的原则,签订种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建设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区域性一体化水稻种业发展对话协作平台。
4年多来,嵊州每年都出色完成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任务,得到了各大科研、育种单位和种粮大户的一致好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目前,嵊州“看禾选种”基地已成为长江下游最大规模的水稻品种展示基地,基地面积达500多亩,参展单位共计39家,涵盖湖南、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国内种业龙头企业和省内主要水稻种业企业与科研育种单位都在嵊州开展了水稻新品种展示。去年水稻新品种大会参展品种共计446个,其中展示水稻新品种230个、示范优质品种14个、种质资源16个、区试参试品种186个。核心展示区展示省内品种169个、省外品种61个。参展品种米质优产量高,其中米质达部颁一等的品种有“秀水121”等6个品种,达部颁二等以上的有“甬优7850”“华中优1号”“嘉丰优2号”等55个品种。
在去年举办的全省水稻新品种大会上,浙江农科种业公司与上海市农科院,杭州种业集团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分别签订水稻合作育种和新品种转让协议。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也落户嵊州。
浙系长毛兔独领风骚
3月25日,绍兴中兴农贸市场经营户朱友林一早来到嵊州江夏茭白基地采购。由于是老客户,江夏茭白产销专业合作社“限量”批发给了他100公斤茭白。虽然数量不多,但朱师傅还是十分满意。他在嵊州采购了10多年的茭白,发现今年江夏茭白比往年提早一个月上市,十分行俏,前几天采购了一批,去壳茭白卖出了每公斤44元的高价,相当于卖出了肉价钱。
合作社负责人汪江宁介绍说,通过新品种引进和改良以及采用大棚种植的模式,嵊州从最早的种一季茭白,变成种植早、中、晚多个茭白品种,茭白一年四季可尝鲜,江夏茭白基地已成为我省茭白市场的风向标和价格晴雨表。
茭白与鲈鱼、莼菜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需求量逐年增加。自从嵊州江夏茭白基地建成后,30多年来,当地农技人员在基地长期设点,开展品种改良和选育工作。每年进行至少6只以上品种种植试验,好中选优。自嵊州市农科所从武汉水生作物研究所引进茭白品种进行试种后,农技人员不断对茭白品种提纯复壮,改良出适合本地的茭白品种。茭白种植品种从最初的单季“宁波四九茭”,发展到现在的“浙茭7号”“浙茭2号”“浙茭6号”以及“单季茭白8820”等多个品种,早、中、晚品种均衡,将茭白的上市时间从最初的不到2个月延长至11个月。其中,“浙茭6号”品种最受茭农称赞。这款茭白品种是嵊州农技人员自主培育的新品种,通过了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嵊州市农科所所长过鸿英介绍说,经两个年度示范点测产,秋茭平均亩产1631.7公斤,夏茭平均亩产2620.3公斤,不仅产量高,且茭白质地好,还适合冷藏和大棚种植。
今年年初,江夏茭白专业合作社投资20多万元,搭建了10个钢架大棚。这也是合作社第一次建大棚进行茭白种植。3月14日,钢架大棚内种植的“浙茭6号”上市,立即受到市场追棒,带壳茭白的批发价每公斤在16元以上。
“我省本地茭白上市时间最早的就是江夏茭白,往年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上市。今年比往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真是没有想到。”朱友林说,现在市场上的茭白大多来自广东等地,长途运输导致其在新鲜度等方面根本无法与江夏茭白相比。
据了解,以前上万亩茭白集中在旺季的10多天时间上市,不仅价格上不去,还常常造成大量积压。现在大棚种植,四季随时收获,优质的茭白成了行俏货。目前,除了本地销售外,江夏茭白专业合作社已与山东家家乐超市、宁波三江超市、绍兴供销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达成长年供货协议。嵊州不少中小学校的配送菜中也长年有江夏茭白的身影。今年3月初,合作社与新昌相关配送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一年四季直供江夏茭白给新昌县企事业单位及学校。
茭白品种多样化,使得嵊州3000多亩茭白基地保持长盛不衰。每年生产的10000吨茭白已基本实现统一购销,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