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二〇一八年现代渔业绿色发展亮点回眸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2018/12/27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10

鱼米之乡焕新姿

——我市二〇一八年现代渔业绿色发展亮点回眸



2018年,注定是我市现代渔业绿色发展不平凡的一年。

盘点这一年的成绩单,我市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先试,在绿色健康发展方面率先示范,渔业平台建设、养殖尾水治理、稻渔综合种养等多项渔业绿色发展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吸引了200多批次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来湖考察,成功举办了全国渔业节能减排技术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打造全国现代渔业绿色发展标杆市更有目标,步履更加铿锵。

在这一年,全市新建养鱼“跑道”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很多家庭农场的“跑道”鱼不论斤卖而是论条卖;创建了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稻虾共育的生态米每500克10多元的高价仍供不应求;引进推进一批高质量种业项目,持续做大育强水产种业,淡水苗种远销全国20余个省份,外销率近90%,其中德清县阜溪街道隆升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育苗项目,被誉为我市诞生的第一家“活鱼工厂”;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县域《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吴兴区成为全省首个农业农村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长兴洪桥河蟹特色强镇被确定为2018年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在2018年度无公害水产品认定名单中,我市113家单位的173个产品入选,分别占全省的43.6%、45.9%,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一连串的全省第一、全国首位,承载的是广大渔业从业者的增收梦想,守护的是普通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湖州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因为渔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焕发别样的精彩。

尾水里治出美丽渔场

绿色的养殖尾水层层通关后变得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畅游。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养殖场,堪比湿地公园。这样赏心悦目的场景在我市各大渔场随处可见。这一切,得益于我市尾水治理取得的成效。

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优先兴渔业。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养殖密度越来越高,虽然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严重影响区域水环境,且制约了水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进行养殖尾水治理,产业健康发展将不可持续。

近两年,我市在全面完成温室龟鳖清零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养殖尾水治理,着力提升渔业水域生态环境。2017年,以德清县为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2018年,在全市范围开展全域治理,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60万亩治理任务,确保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达标排放。截至目前,全市45个乡镇(街道)实施尾水治理,完成治理45.6万亩,创建省级尾水治理示范点185个。

在治理标准上,我市有更高更严的要求。先后出台《湖州市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要求》《湖州市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提出比农业农村部更严的排放标准,明确工程设计、主要设施和设施占比面积等工艺要求,形成“三池两坝一渠一湿地”等治理模式,尾水设施运行后,悬浮物、总氮、总磷、COD等含量大幅下降。

治理模式进一步创新。我市出台《湖州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方案》,明确“谁污染谁治理”“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推进尾水科学治理和长效管控,南浔区向所有养殖主体下发了《致全区广大渔业养殖户的一封信》,明确告知政府对尾水治理和渔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和政策,做到政策宣传无盲点,德清县禹越镇在全市率先建立尾水治理“塘长制”。开展尾水治理智能化监管,推进市、区县、乡镇、村四级网格化管理,德清县建成全国首个尾水治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全县1522个治理点进行智能化管理,南浔区菱湖镇通过菱湖渔业协会建立渔业物联网智慧渔业养殖管理系统,实现在线生产管理和监测,长兴县洪桥镇将尾水智能监管纳入该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平台,实现统一管理。

在环境改善的同时,养殖户也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养殖户吴建荣建起尾水处理系统后,一年可利用养殖尾水13万吨,节约用水1000吨。尾水处理还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去年一年,仅黄颡鱼就新增产量9吨、产值21万元。

稻田里实现一亩双收

一直以来,种田和养鱼是两个领域的行当,而今年,种植户稻田里养鱼养虾、养殖户种稻这种“混搭风”成为潮流。

今年,我市把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稳粮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稻-小龙虾”“稻-青虾”“稻-蟹”“稻-鳖”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建国家级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点4个、百亩示范点35个,示范区亩均增效3000元以上。

吴兴区东林镇通过温室龟鳖养殖产业整治,引导养殖户转型升级,整治后开启了茭白地里养泥鳅的生态种养模式,每亩能收3000多斤茭白和近百斤泥鳅,每亩收益5000余元。南浔区石淙镇引进大学生创办湖州仁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千亩“稻-虾”“藕-虾”综合种养基地。安吉县草滩农场“小龙虾-稻”模式成功带动周边10余户800多亩小龙虾养殖规模,可创造产值900多万元。

在南浔区双林镇儒林村近1000亩的宇泉生态农业园内,每块稻田中每间隔1.5米左右就开挖了一条沟渠,并在沟渠中放水养殖小龙虾。农业园负责人方小泉说:“每亩水田90%用于种植水稻,10%用于养殖小龙虾,小龙虾会不时地爬进稻田里吃掉杂草,而它的排泄物还能为水田增肥,这样一来,水稻基本不必再施农药和化肥,每亩还比普通种植增收4000元左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吴兴区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对田里的丰产沟作了改造,使之成为“迷你鱼塘”,并选择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又容易养活的黑鱼作为水稻伙伴。负责人孙建龙说,前不久,湖州“两山”农品汇上海店等客户就相中了基地用稻鱼共生模式产的新米,50亩试验田的稻米全部订完了。亩产值能达到8000元,是过去传统纯种稻的近4倍。

典型示范,政策推广。上月,我市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湖州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5个万亩特色乡镇、20个千亩专业村、100个百亩示范主体,推动“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渔粮共赢”。

“跑道”里跑出生态养殖

今年,“跑道鱼”成为我市渔业领域的热词,不仅渔民爱养,消费者也热衷食用。“跑道鱼”究竟有啥好?最会养鱼的菱湖镇养殖户这两年就兴起了建“跑道”热潮。

简单来说,鱼儿们锻炼的“跑道”坐落在鱼塘中央,每条“跑道”由长22米、宽5米、水深2米的养殖水槽组成。一字排开的养殖水槽两头装着拦鱼栅,跑道的一侧是推水增氧装置,推动鱼塘水24小时循环流动,让鱼儿能在水流推力下摆尾,像是在跑步健身;同时,鱼类排泄物和食物残余不断被推送到鱼塘集污区,让水体保持清洁。

2016年,盛江家庭农场在全市第一个建起4条养鱼“跑道”,到目前已经扩建到16条。农场主盛素红说,建起“跑道”后,喂食时就站在“跑道”边的格栅上,复合饲料又代替了冰鲜鱼,既不晒也不脏,鱼儿病害减少了,农场一年到头仅需用工3人。常健身的“跑道”鱼,肉质比传统塘养鱼要鲜美。现在盛江已与上海、杭州等地大客户建立联系,销售价也比普通鱼要高20%。

这么好的效益,令养殖户纷纷试水“跑道”鱼养殖。今年,全市新增池塘内循环养鱼“跑道”260条,完成年度目标的130%,推广应用庆渔堂双循环养鱼“跑道”106条。养殖户感慨地说,前些年养鱼是站在塘边穿雨鞋,现在养鱼可以坐在岸上穿皮鞋。

新建养鱼“跑道”数字直线上升的背后,除了渔民增收致富的热情驱使,更重要的是科技智慧养鱼平台的支撑和科技创新团队的服务保障。

今年,我市推广应用渔业物联网2307户,完成年度目标的115.4%,养殖户不用彻夜不寐地巡塘。通过手机APP,养殖户可以实时掌握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及时获取异常报警信息及水质预警信息,并可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实时调整控制设备科学管理,最终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标。通过网络水产品追溯系统,还可实行水产品质量跟踪,从生产到销售、从鱼塘到餐桌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确保水产品质量放心安全。

今年,浙江省水产种业有限公司总部落户德清县,并组建了湖州南太湖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将着力打造全球最大的虾类种养综合体和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渔业科技支撑平台。渔都渔业科学研究中心项目被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将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渔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强化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开展交流合作,建成“国家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1+1+N产学研联盟”等渔业科技平台,上月,中国水产学会还在南浔建立了学会服务站和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一大批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加快推广应用。

专家做高参,养殖户得实惠。南浔养殖户沈连宝说,平时有省淡水所的博士做鱼塘的家庭医生,周末还会有淡水所“红色星期六”的其他专家“集体会诊”。鱼当然能养得好,今年销售“跑道”鲈鱼4万公斤。

融合中创出湖州经验

养殖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全面提升渔业价值链,向养殖产业要效益,做大做强渔业品牌,展现出了湖州淡水渔业的综合实力。

今年,在渔业加工领域,我市企业围绕加工促渔,大力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德清欧诗漫入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南浔新雅成为大型餐饮连锁企业的中央厨房,水产品加工年产值突破40亿元。在水产饲料加工业方面,培育国家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1家,水产饲料加工年产值突破30亿元。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我市留下的诗句,描绘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悠闲时光,令人心驰神往。随着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闲暇时光钓鱼、品鱼、体验鱼文化,逐渐成了普通市民的休闲娱乐项目。

围绕休闲拓渔,我市大力传承渔耕文化,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南浔鱼文化节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拥有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7个,休闲渔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围绕品牌强渔,我市全面启动市级渔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创建工作,“湖州湖蟹”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省级以上渔业品牌20个,涌现出“清溪”花鳖、“水精灵”青虾、“两山”小龙虾、“漾荡”河蟹、南浔“跑道鱼”等知名品牌。南浔区千金镇东马干村黄颡鱼、吴兴区东林镇泉庆村泉佳潭鲈鱼、德清县三合乡塘家琪村水精灵青虾、南浔区菱湖镇陈邑村加州鲈鱼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全面接轨上海湖州农业招商推介会上,湖州优质水产品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喜欢,上海大企业订单源源不断飞向我市各大生态养殖场。渔业主体还用指尖点开电商大门,水产品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6亿元。

去年年底,我市印发《湖州市现代渔业绿色发展“2222”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以推进现代渔业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渔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努力将湖州市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绿色健康发展示范区、农民持续增收样板区。今年9月,又出台了《湖州市支持渔业绿色发展十条政策意见》,大力支持渔业平台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美丽渔场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渔业种业发展、渔业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渔业加工业发展、渔业新业态发展、渔业创业创新等,进一步强化了渔业绿色发展政策保障。

按照《行动计划》目标,到2020年,湖州市渔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高于面上2个百分点以上,渔业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任务是建成紧密型现代渔业科技支撑平台和集聚型现代渔业综合服务平台2个服务平台;20个涵盖养殖、种业、加工等方面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现代渔业示范园区;200个模式先进、设施完善、景观美化的美丽渔场;2000个环境整洁干净、尾水处理排放、养殖面积不少于30亩的健康养殖示范户。

市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说,今后,我市渔业系统仍将紧紧围绕《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新型主体、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国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样板地、模范生”。(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