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赤子心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2020/4/13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10

92人,向着未知的“战场”逆行而上,在抗疫最前线,他们用爱与信念融化坚冰,用热血担当托举生命——白衣执甲赤子心

4月10日,援鄂归来、结束集中休养后的第五天,我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周庆出现在病房,来回穿梭在病人之间。离开熟悉的岗位77天后,她回来了。

和周庆一样,我市支援市外的医护平安凯旋后,正在回归静好岁月。

4月的湖州,春意盎然。在阳光下、在春风里,他们摘掉口罩,一双双眼睛如此温暖闪亮,像在诉说着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的故事……

2020年的开端并不美好,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如常节奏。

到疫情最急难险重的地方去!从庚子鼠年的第一天起,我市先后派出了92名医护奔赴武汉、温州、杭州进行支援。

疫情的需要就是他们的节奏!他们有的来不及和家人道别,有的没有时间与同事交接工作,便匆匆赶赴“战场”。

有人说这不仅是“战场”,更是“排雷场”,而一身白衣给了他们无穷的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战斗中,他们流血、流汗、流泪,却从不言放弃,任何危险与苦累,早已淹没在他们的精湛医术、赤诚之心和医者情怀中。

都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我们的92名战士一往无前。花开燕归来,92人!一个不少!感谢你们,不畏生死!祝福你们,平安无恙!

不破楼兰终不还

疫情发生后,我市医疗机构纷纷召开动员会,一封封坚定的请战书,标注了我市医护勇于担当的新高度。

大年初一,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当天凌晨,一家人看完春晚,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陆华东接到了医院电话:“紧急出发!”

对于这些,他并不意外。1月23日,医院开了动员大会后,他就直接请战了。当天回家,他就装好了洗漱用品、衣物等。随时拎包就走,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

离开家时,儿子已经睡熟,来不及告别,带上行李出门的陆华东给儿子留了一封信。信中,他写道,“如果爸爸不在了,你要照顾好妈妈。”

“说牵挂,当然有,妻子也是医生,疫情期间肯定会忙得顾不到家里。”陆华东说,但穿上这一身白衣,就不允许想那么多了。

不久后,陆华东收到了儿子的微信,“信我看到了,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妈妈。”15个字,他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在武汉的近两个月时间里,他每天医院、住处两点一线,10小时在线状态。在隔离病房时,因为“全副武装”,整个人就像装进密不透风的塑料袋,氧饱和度甚至比病人都低。

“身体的疲劳可以克服,但是心理上的焦虑和孤独感不时会来纠缠。”陆华东说,像他那样平时能够“秒睡”的人,在武汉也失眠了好多次。

每每这时,请战时的誓言回响在耳边:“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增强免疫力,过敏体质的他强迫自己每天喝牛奶、吃水果。

顾不上团圆,甚至来不及和家人道别,星夜兼程奔赴一线,是许多医护的共同写照。

2月10日,接到上级指令,市第一医院的3名医护火速增援温州,从接到通知到集结出征,不到1小时。“我们心里早有准备,所以也不觉得突然。穿着这身白衣,就要随时准备起跑。” 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姚伟说。

医学检验主管技师陈金锦和姚伟来自同一家医院,年三十傍晚,陈金锦正在诸暨老家与家人团聚,饭菜端上桌时,医院微信群询问报名参加支援的人数。还没等他反应过来,眼尖的妻子钟莹抢过手机,回复说:“陈金锦家人同意!”当天,就连夜赶回了湖州,随时待命出发。

钟莹也是一名医生,她无条件支持丈夫上“战场”,她说:“17年前非典时,我们刚步入医学殿堂,是老师和前辈守护我们,现在我们成为了守护者,有责任守护好国家!”

脱下白衣,他们只是父母、子女、夫妻,会害怕、会不舍、会担心,但穿上白衣,他们就是战士,小家即使有千般困难,都把驰援挺在了最前面。

市妇保院手术室副主任护师李华一个人带着女儿,平时工作起来,常常顾不上家里。疫情发生后,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请战了,她说,“这是一种本能,就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

“当然,我绝对不是英雄主义,毕竟来这个‘战场’,是来‘打仗’的。”请战前,她作了分析,“自己在重症、门急诊、手术室、发热门诊等多个岗位锻炼过,相比其他同事多了一些经验,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出发前,李华一直瞒着家里人,说自己只是去杭州支援。出征路上,父亲看到了新闻,打来电话说,“你这孩子,骗我们干什么?你不用操心家里,我们都会照顾好自己,你只要往前冲,去救人就好!”电话这头,李华泪水决堤。

今年春节,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段金龙趁着年假,带着两岁的女儿回山东老家看望肺癌术后的母亲及年迈的父亲。得知疫情和增援通知后,他提前结束休假,回归岗位请战一线。没赶上先遣部队,他便主动要求到发热门诊工作。

得知能代表湖州去武汉支援,他兴奋了,“终于轮到我了,希望能发挥我中医专长,让更多病人康复。”出发的前一天,他还不忘抽空去献血,却因疲劳造成指标未达标。第二天,他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科室,交接工作,匆忙启程……

千磨万击还坚劲

4月8日,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战场——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武汉重启,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医疗机构也有序恢复医疗资源。

而在2个多月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情形。

我市首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看到的是无助的病人和只戴着口罩穿梭在各个病房的家属。几乎没有院感可言!

“院感是医院感染管理,可预防和控制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感染。若是院感防控做不到位,不仅会导致医护人员感染,削弱医疗救治力量,还会加剧其他患者感染风险。”作为省危重症病人救治护理组副组长,周庆忧心忡忡。

那个晚上,周庆躲在被窝里哭了。然而,很快,她冷静下来:“我们上‘前线’就是救死扶伤,如果我们都退缩了,患者怎么办?”她连夜制定了院感改善的方案。第二天,得到了省医疗队认可,紧接着,省医疗队全面接管医院的三个病区,管理规范了,医护安心了,病人的眼里有了希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月24日早上,周庆当班。7时40分,22床病人心跳呼吸骤停,她马上配合值班医师进行心肺复苏。

由于病人胃部胀气,医师进行心肺复苏心脏按压时,大量的胃内容物向她头面部喷来。当时,正在给病人进行手工通气的周庆站在病人头部附近,离病人口鼻的距离仅15厘米。

尽管做了严密的防护,但这个情况还是对在场医护构成了传染的风险。“作为一名护士,本能就是向前。”被隔离时,周庆直言不后悔。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生命守护生命,是这群逆行战士的朴素行为。“在我的团队里,也有来自湖州的医护,他们尽心尽力,勇敢地和病毒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是好样的。”结束支援回安吉集中休养时,李兰娟这样评价湖州医护。

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都是气管插管的病人,病人气道分泌物多,插管后气道大开,气溶胶极易散布到空气中,是传染风险最高的地方。市第一医院急诊病房、急诊重症监护室主任护师邹晓月,就奋战在这样一个危险重重的地方。

每天工作6小时后,闷得快要窒息,她说:“摘下口罩的一瞬间,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中途不能进食、不能上厕所、生理期穿尿不湿、内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她说:“相比起病人的生命,这些都能忍受。”

病人气管插管,时常要为病人吸痰,倾倒呼吸机的冷凝水,每一个动作都有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她说:“都是危重病人,很少能跟我说上一句话。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感谢。”

这是一支旗帜鲜明的队伍,据市卫健委出具的数据显示,驰援的92名医护中,共有40名党员,他们当先锋、打头阵,让党旗在疫情救治一线高高飘扬。

吴兴区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邹永强是一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出发武汉前,他向医院党总支交了1000元的党费。因为有过二次腰椎间盘手术史,一用力就会感到腰酸。同事们劝他多休息,但他摆摆手调侃说,“没关系,我尽量小心,不然万一被发现,让我退居二线,那就惨了。来前线,不为打胜仗出份力,不就白来这一趟了。”

他们有的带病坚守岗位,从未迟到早退一分钟;有的担心病人病情,睡在办公室,守着电话……党员战友的行为感染了其他医护,他们学榜样冲锋在前,火线入党,南浔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师唐海燕就是其中一员。

1月28日,唐海燕随队驰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别看她是个“90后”,适应能力特别强。她习惯了上班前不喝水、少吃饭,担心头疼恶心耽误工作,散利痛成了她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最爱看的依旧是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因为那是我的患者生命的迹象,是人间最美的符号。”唐海燕说。

在这平均年龄35岁的队伍中,有很多“90后”,甚至“95后”的新兵,他们学着前辈的样子,不畏艰险、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年轻女孩子爱美,长兴县人民医院护师沈敏也不例外。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美颜镜头也已挡不住脸上的压痕。这些,她都已不在意。她说,她最开心的是看着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能一天天好转!

她可能不知道,她脸上 “特别的腮红”就是最美的勋章。

扁舟共济与君同

3月22日,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邱国琴结束支援任务返回湖州时,手里一直捧着一块写有“浙鄂一家亲”的牌子。“这其实就是我的心声。”她说,“虽然很想家,但也很舍不得武**民。今天一大早,我曾经护理并康复出院的一对夫妻,一夜无眠专程来送我,让我以后一定再回武汉看看,很是感动。”

邱国琴护理的众多病人中,一名82岁的老太太从病危到康复,堪称奇迹。老人病情十分严重,各个器官都不好,气喘得很厉害。邱国琴就与她家里人加了微信,每天给她加油鼓劲。

老太太有洁癖,每天的护理要求非常高。在那段走路都要跑的日子,邱国琴加快了脚步,耐心付出,满足了老人的需求。“大小便擦干净后需要热水再擦洗一遍,热馒头时需要加保鲜袋,热出来的馒头才够松软。”邱国琴说,有时,累得真是快窒息,但看着老人一天天好起来,疲累都抛到了脑后。

出院前的一天,邱国琴带着老人来到走廊,看美好的夕阳,找老人不远处的家……原本陌生的两个人,定格在温馨的这一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家用守望相助的凝聚力共克时艰。在援鄂队伍中,有些医护对湖北情感更为特殊,因为那里是他们的第一故乡。

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丁和国的老家在湖北恩施。“家乡有难,我必须出一份力。”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请战。

在武汉黄陂方舱医院参与救治时,他不仅帮病人打败病毒,还凭借日常积累的心理学知识,敏锐地发现患者在情绪上的变化,及时给与心理疏导。为了老乡,他的手机常常半夜还在接听咨询电话。

同为湖北人的德清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吴峥明,2月9日晚上,随医疗队来到黄陂区方舱医院。鉴于他在德清有筹建医院的经验,再加上又是当地人,他担起了筹建新方舱医院的任务。

筹建当天,武汉地区遭遇断崖式降温,他和筹备组成员们在-2℃的低温下冒着风雪连夜赶工,仅用了22个小时就赶建了一所新的方舱医院,比要求早了2小时。当地人称这是湖州速度。

面对疫情,不少病人变得很脆弱焦虑。

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管护师杨晨旭,是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一天,他在医院碰到了一名病人,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情急得直哭。而他发现,其实病人的病症较轻,只是担心害怕在作祟。

作为浙江省精神心理专科护士,劝导病人是杨晨旭的强项,他一次次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给她信心,还亲切地叫她阿姨。得知阿姨有过中风史,手脚不是很方便,杨晨旭还主动帮她把饭菜筷子打开放好,方便用餐。

几天后,杨晨旭特地来看望阿姨,她的情绪明显好了很多。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阿姨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一个劲地往他手里塞苹果。

没等到阿姨出院,杨晨旭和同事就转移“战场”,这个牵挂,一直带到了湖州。

“武**民把我们当家人,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安吉县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周海月回忆说,一次去测体温,病人说,你们要保护好自己,不要生病了,如果生病了我们太对不起你们了;有个病人本来要吃药,准备喝水,看到医护走过去,她慌忙把口罩戴好,就像儿时上课偷吃东西怕被老师发现,这样的小动作着实让人感动。

在前线支援的最后一个夜晚,陈金锦毕生难忘。因为检验工作性质,自己是全队最后一个战斗在前线的队员,下夜班时,医疗队好多战友自发在医院外等他下班。“那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感受到了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陈金锦说,那天晚上11点多,酒店还给我准备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这碗面就是家的味道。

有爱,有信念,哪里都是家!大家不分地域,也不分前线后方,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击退疫情。

寒冬已去,春天如约而至,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必将迎来最后胜利。(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