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璀璨光耀南太湖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2020/9/29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12



“上古生湖,尧市舜渔,鲧壤禹功,震泽底平……”近日,月亮广场前太湖水面一片热闹,一场美轮美奂的“绿水青山南太湖”大型实景晚会表演亮相。在短短的45分钟内,巧用声、光、乐、舞的美妙配合,讲述了湖州、南太湖新区的起源、发展与重生,惊艳了在场的观众。

晚会总导演李东民,是南太湖发展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感慨:今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十五周年,南太湖一路从靠水吃水到养水富水的转变,是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的有效平衡,也成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转化的生动缩影。

短暂的兴奋  太湖乐园与湖鲜街

“20多年前,我受邀担任总经理,筹建太湖乐园。那时到太湖边都没有路,我们坐着小船拨开芦苇时,就看见了像海一样浩淼的太湖。”李东民回想起1997年第一次来到太湖,什么都没有,只有湖。

1997年,政府投入100万元启动太湖乐园项目,1998年太湖乐园建成,1999年全年销售门票30万张,乐园迎来了“开门红”,周边陆续建立起配套基础设施,宾馆和餐馆层出不穷,湖鲜街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湖鲜街在小梅村的渔船上发展起来。小梅村的村民世代都以捕鱼为生,他们把家安在船上。随着太湖乐园的人气高涨,渔民们也架起桌子,摆上太湖三鲜,招待来来往往的游客。

长三角周边城市的食客慕名而来,有一次,湖鲜街周边的停车场停了600多辆车,出现了3500个餐位爆满的现象。在当年,这里带来客流量年均20万人次。

小梅村的渔民们沉浸在水上淘金的兴奋中。与此同时,大量的餐饮和生活污水,通通排进了太湖里。 

当年太湖乐园的露天游泳池是热门的“网红打卡地”,泳池的水取自太湖,第一年泳池清澈见底,第二年下水有了难度,第三年因为蓝藻,露天游泳池已无法游泳了。 

取之太湖水,换之污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除了湖鲜街,太湖湖畔的两家 “重点企业”:一家是给华东全境提供纸浆原料的造纸厂,一家是年生产量上千万吨的水泥厂,为当地带来丰厚的财政税收,但每天排出的废水,同样直接排进了太湖。自南向北流入太湖的苕溪边的石矿企业使得绿水变浑浊,清洗石料导致淤泥沉积,河床在35年内抬升了2米。

粗放型的开发,带来的太湖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太湖成了一个“大染缸”。“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这首歌谣成了历史。

沉痛的教训  拆除、搬迁、上岸,十多年的整治

湖州陷入了“来到湖州不见湖”“守着太湖没水喝”的尴尬局面。接下来,是按照老路子继续只要金山银山,还是放弃此类经济效益,投身生态经济?

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调研太湖保护开发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要充分发挥并认识生态这一最大优势。”

痛定思痛,湖州成立新的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之后,斥资3亿元,启动渔民居住上岸工程,该拆的拆,该搬的搬。不料,面对眼前的市场利益,部分渔民不配合,这项工程实施非常艰难。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站在湖边,满目蓝藻,湖中散发的臭味隔着好远都能闻到。 “再这样下去,真的要完了。”太湖发出的警报信息,唤醒了所有人,大家纷纷形成共识——还太湖原生态。

拆除湖鲜街,开展渔民上岸工程,湖州接连关闭了太湖沿岸的三狮水泥厂、鼎立印染厂等工业涉污企业,退掉200多家工厂,实现了工业污染零排放,并累计投入20多亿元,清除太湖水面养殖围网。

生态修复、岸线综合治理、污染源整治、渔民居住上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南太湖关停了沿岸5公里范围内不达标的污染企业,全面实施13个行业提标改造升级,入太湖断面水质连续11年保持Ⅲ类以上。

“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湖州一边还着“生态债”,一边打起了“生态牌”。环境改善后的湖州城市旅游,焕发着新一轮的活力与生机。

重生与转机  月亮酒店和影视城

“月亮酒店这一带,是我们当年停渔船的地方。”老渔民姚国感慨地说道。

如今,说起湖州,就会想到月亮酒店。这家国内首家水上白金七星级酒店,宛如一轮月亮升在水面上,与同为水上酒店的迪拜帆船酒店相媲美。

李东民介绍,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国际化。盈利并非首要,符合太湖度假区的战略定位才是关键。当时开发商请来全球有名的曲面设计师马岩松,设计效果图是设想完全建造在太湖水面上。

实际建造时,由于长三角流域的保护,管理部门要求不能侵占水域。面对招商引资的任务和太湖环境保护治理红线之间的冲突,一个大胆想法萌生:把酒店建在陆地上,地面挖出水域与太湖联通。

于是,地面挖掉30多亩土地,投入1500多万元在挖水区域上。在这高难度的工程完成中,酒店施工方未向太湖排放一滴污水。

在以退为进的建设思路下,南太湖畔冉冉升起一颗明珠。豪华酒店的加入,开在渔人码头的餐馆也多了起来,游客多起来了。小梅村的渔民,有的去餐馆上班,有的经营起快艇,还有的也租了场地开起了餐馆,生意依旧火爆。值得注意的是,曾经直排入湖的污水,如今都纳入排污管网。

生态好了,旅游发展了,经济带动了,项目也主动上门找来了。

十里洋行、大教堂、公馆别墅、中西合璧的石库门……“老上海”的景象映入眼帘。这里,曾经是两家企业的旧厂址。当年,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完成了对这两家企业的收购,旧厂房和工业园区折旧一并购入。

面对房地产商开发房地产的要求,管委会一再拒绝,提出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文创基地。

于是,这一等等了10年,终于等到将此地“变废为宝”的影视城项目。2016年,上海拉风投资集团因取景拍戏,决定开发这块土地建设影视城,项目规划1500余亩,计划投资80亿元。 

影视基地在厂房和工业园基础上改造,打造成老上海风格,利用破败的厂房框架,仿照外滩建造起一座座高楼。竣工后的影视城,吸引了不少剧组进驻、取景拍摄,也带动了周边的吃喝住行生意。

上百家影视机构与之签约,影视城还作为旅游产品对外开放,引进了零污染的文化企业,也带动了太湖边文化企业的纷纷入驻,形成了新的文化新兴势头。2016年,湖州影视城所属的企业为当地财政贡献了3000多万元税收,2017年则交出了5000万元的税收成绩单。

去年,南太湖新区成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四新区之一,正致力于致力打造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2020年上半年,南太湖新区接待游客38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亿元。

南太湖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