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催生千万“当代大禹”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2018/12/19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10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8年在全国全面建立河长制。这项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创新制度,源于长兴。2003年,长兴将各类“长”的成功经验延伸到河道管护上,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河长制”,一举解决了“有水没人管”的窘况——河长制:催生千万“当代大禹”

事件回顾

今年6月,全国第一个以“河长制”为主题的展示馆——长兴县河长制展示馆在长兴开馆。该馆全面展示了长兴首创“河长制”的基础和原因,以及从2003年至今15年间“河长制”的实践历程。

长兴属典型的水乡,水系发达,辖区内有规模河流547条、水库35座、山塘386座,水域总面积88.8平方公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长兴县近几年县控及县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功能区达标率为100%。而有如此清澈的水体,离不开为河道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河长们。

2003年,受困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长兴拉响了水环境的警报,特别是河道的管理主体缺失。“我们借鉴历史上的‘土斗长’制和当时的‘路长制’‘楼长制’,探索实施了‘河长制’。”时任长兴创建办常务副主任汤浩回忆说,实际上就是责任包干到人,这解决了河道管护主体不清的问题。

“水必须得治,但怎样才有效?那时干部群众都很焦虑,都在思考要怎么办。”长兴第一任县级河长、县政协原主席金树云说,2003年10月,县里下发《关于调整城区环境卫生责任区和路长地段,建立里弄长制和河长制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的通知》,对护城河、坛家桥港两条河道实行“河长制”管理,河长分别由时任水利局、环卫处负责人担任。这是国内第一份关于“河长制”的正式文件,说明长兴是全国第一个实行“河长制”的地方。

长兴护城河贯穿长兴南北,河面上常有飘浮垃圾,岸边有违章搭建。当年10月,一块河长制标示牌立在了岸边。“我记得很清楚,是块圆形的牌子,河长的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都写在上面,一目了然。”谈起长兴“河长制”,汤浩如数家珍,“因为职责明确,很快这条河就干净了。”

昔有大禹,今有“河长”。在城区有效试点的基础上,长兴将“河长制”向乡镇和村两级延伸。2005年3月,由时任水口乡乡长张玉平担任水口港河道河长,负责做好河底清淤、河面保洁和河岸绿化等工作,他也因此成为了全国第一个镇级河长。2005年7月,长兴又任命了全国第一批村级河长,对包漾河周边渚山港、夹山港、七百亩土斗港等支流实行“河长制”管理,由沿河村干部担任河长,开展河道清淤保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土保持治理修复等工作。

之后,“河长制”的治理模式逐步在全国各地推行。2007年5月,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水源恶化。当年8月,无锡市出台文件,明确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河长。200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太湖流域借鉴和推广“河长制”。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7月,水利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截至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

湖州实践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

俯瞰湖州大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水是其中最灵动的韵脚。作为“河长制”的发源地,我市在10多年来的治水历程中,由机制创新入手,以“河长制”为抓手,形成了“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长效机制,维护了河湖健康生命,保障了水生态安全。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湖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高标准建立河(湖)长体系,不断优化河湖管理保护格局,营造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市治水办(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周峻介绍说,目前,我市形成了覆盖全境的河湖责任网,全市共有32名市级河长、19名市级湖长;185名县区河长、71名县区湖(库)长;2045名乡镇级河长、263名乡镇级湖(库)长;2910名村级河长、419名村级湖(库)长。

在湖州的每一条河(湖)边,都有一块醒目的“河(湖)长”公示牌,上面河(湖)名称、河(湖)长姓名职务、联系部门、举报电话等信息一一公开,老百姓要反映身边的水环境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自长兴起始的“河长制”,已在湖州大地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入太湖水质连续10年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持续将“一泓清水送入太湖”。我市还连续四年夺得全省治水“大禹鼎”。

河长带动全民治水热潮。今年9月起,我市开展了万名“河小青”志愿治水百日攻坚行动。团市委青少年事务部副部长陆恒说,截至目前,“河小青”共发现河道问题1305个。近年来,我市推广“民间河长”,打响共青团“河小青”、妇联“美丽河嫂”品牌,组建2000多支民间护水组织,目前共有各类民间河长、河道志愿者6000余人,开展志愿治水10万余人次,群策群力推动“河长制”工作持续深化。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我市“河长制”重在建立水清岸绿的长效机制,变集中式治理为常态化治理,实现“河长治”。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湖州市河长制长效机制考评细则》,明确4大类15项具体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纳入“五水共治”、美丽湖州建设、县区领导班子实绩等考核体系。德清县成立了河长工作站,为基层河长提供了线下的工作阵地,省治水办点赞“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创新案例”。

手机治水、无人机巡查、在线遥感监测……在湖州治水领域中,这些科技手段的使用早已不是新鲜事。周峻说,湖州河网密布,这些科技手段是有效的补充。今年,我市创新利用“德清一号”卫星强化大数据地理信息应用,全面推广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了长效管护“全天候、全时段、无盲区”。

全国影响

全国每一条河流都有守护者

因源于长兴“河长制”的全面推行,祖国大地涌现了千万“当代大禹”,大小河流都有了守护者。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提前半年实现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阶段性目标。

全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45203条,总长度达150.85万公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个,湖泊水面总面积7.80万平方公里……我国江河湖泊之众多、水系之发达,从这组数据可见一斑。然而,近年来,江河湖泊却面临着河道干涸、污染严重、功能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2016年底,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

按照“每条河流要有河长”的要求,全国31个省、区、市所有江河的河长都明确到位,一共明确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人,其中省级领导担任河长的有402人。这31个省份里面还有29个省份把河长体系延伸到了村一级,设立了村级河长76万人。两个方面数字加在一起叫做“百万河长”,这也打通了“河长制”的最后1公里。

据了解,自“河长制”实行以来,各级河长积极履职,通过巡河调研,掌握河湖的基本情况,就群众反映强烈的乱围乱堵、乱占乱建、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河湖突出问题进行整治。在河长们的努力下一些河湖基本消除黑臭脏现象,一些河湖水质明显提升,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开始显现,绝迹多年的鱼虾又重现河流,消失已久的鹭鸟也飞回湖畔,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许多省份在推行河长制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北京建立全市河湖生态环境检查通报制度;天津建立监督考核、公众参与、资金保障三项工作机制;江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江西出台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督办制度、考核制度……一项项制度的明确,为“河长制”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机制保障。

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的同时,全民治水热潮正在形成,涌现出一大批乡贤河长、党员河长,还有“河小青”“河小禹”等巡河护河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了全社会保护河湖的积极性。通过实施“河长制”,江河湖泊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有的河湖还实现了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重大转变,推动解决了一批河湖管理保护难题,使全国河湖的状况逐步得到好转。

【亲历者说】

2003年,县里提出了打造“四张名片”,其中一张就是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我们将整个建成区的卫生职能区进行了包干,先后建立了路长制、里弄长制和楼长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河面保洁没法落实。为此,我们模仿路长制,建立了“河长制”,把河面保洁、河堤的绿化养护以及污水排放等,作为管理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扩大了范围,按照类似的模式对责任主体不清的河道落实了责任单位,这就是“河长制”的雏形。

实际上,“河长制”的实施我们参照了长兴历史上的土斗长制。我们平原地区经常遇到洪水侵害,百姓自发组织了一种管理模式,平时主要是土斗区的养护以及巡查等。一旦遇到洪灾,土斗长会组织圩区内的群众进行抗洪救灾,也是责任落实到人的一种形式。

有了河长后,一旦出现不卫生、不清洁的现象有人管,这体现了责任到人,同时和整个建成区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同步进行,水质得到了提升,群众也很欢迎。(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