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的“杭州解法”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2/8/20 发布时间:2020-10-26 浏览量:10

对于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人均生产总值迈入1万美元的杭州市来说,区域内东西资源差异、发展差距,就像是全国的“缩微版”。如何改变“东快西慢、东强西弱”的格局,成为摆在杭州发展路上最考验智慧、最亟须破解的命题。

近几年,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杭州解法”备受关注: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一幅“生活富裕、精神富有、城乡融合、社会文明”的发展图卷,正在杭州徐徐展开。

补齐短板——

破解“东快西慢、东强西弱”

杭州下辖的13个区县市中,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5个县市,面积占到全市80%以上,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市的20%。发展的不协调,从这个“倒二八开”的比例可以窥见一斑。城区和县市相比,群众收入水平和享有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也差距明显。

杭州的主政者,从这样的“短板”中,看到了“蓝海”的潜力所在,要让曾被视为“短板”的农村和5县市,成为杭州新一轮发展“发力点”。

“杭州的城市化率已达69.5%,率先步入城市化加速、工业化提升的时期,更应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认为,杭州更有条件和基础探索“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城市的发展“升级版”模式。

这种城乡一体化的路子,绝非“削峰填谷”,而是在补齐“短板”的同时,让“长板”更长;并非城市对农村、发达区域对不发达区域的单向度援助和帮扶,而是基于差异互补的共赢;不仅靠“政治动员”推动,更有其内生需求、内在动力。

对杭州主城区来说,各种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越来越高度集聚,发展空间却日益逼仄,资源要素的辐射和溢出效应日趋增强;而杭州5县市及农村地区幅员广阔,资源充足,且产业层次相对较低,各类公共服务及社会事业相对欠缺。城乡携手、互补互利,成为不二之选。

按照产业带动性和区域相连性,杭州市从2010年8月开始实行“区县协作”。8个城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分别与5个下辖县市“牵手”,组成5个协作组,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环境共保。

以往财政“分灶吃饭”的局限也有突破,在原有支农资金基础上,市本级财政每年再拿出10亿元统筹城乡专项资金、2亿元“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并在全国率先募集近1亿元农村公益金,用于5县市的发展。

位于老城区的下城区,拥有“寸土寸金”优势的同时,也常有发展“缩手缩脚”的困境。近几年,市里统筹谋划,先后将下城区辖区内的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杭叉集团等一批科技型大企业迁入位于临安的青山湖科技城。

迁移腾挪间,三方均获益:下城区腾出的宝贵发展空间,让商业、金融、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及“楼宇经济”施展拳脚,黄金地段产生黄金效益;承接众多企业转移的临安,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工业总产值创下历史新高;像杭氧这样的大企业,搬迁后厂房面积从22万平方米扩至33.5万平方米,趁此契机完成技改,成为亚洲最大的空分设备制造基地。而迁移项目产生的税收增量,也由协作双方分成共享。

2011年,杭州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3.4%和15.6%,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28∶1,缩小到2.23∶1。

生态优先——

描绘城乡一体美丽和谐

自西向东、如锦带般穿过大地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是哺育杭州千年的“母亲河”,也是流淌在南朝文人吴均名篇《与朱元思书》中的历史江河、凝固于元代大家黄公望画作《富春山居图》中的文化江河。

如今,杭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画卷,也将灵动笔墨诗意地挥洒在“三江两岸”。以江为轴,以生态为先,以文化为要,带动城乡各地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

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介绍说,“十二五”伊始杭州启动的“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将主干流总长231公里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流域及沿岸地带,建成“绿色生态长廊”,做活统筹城乡发展、生态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大文章。

竹径清风环绕中,面山临水的“黄公望休闲度假村”农家乐,也是老板余泽亚以画会友的书画院。打小生活在黄公望当年结庐隐居地富阳庙山坞的余泽亚,也见证着这几年“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打造的“新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畔原来的黄沙码头拆除了、小造纸厂一一关停,子久草庐、筲箕碑亭等古迹建筑则相继修复,江滨地带绿意环绕,村道、村居愈发整洁,慕名前来“黄公望风情小镇”的游客越来越多,设在农家乐里的书法基地、国画基地也次第出现。

“三江两岸”妙笔不断。水源水质保护、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人文旅游开发、环境综合整治、岸线生态修复等工程次第开展。

淳安、建德、桐庐等地沿千岛湖岸线,建设环湖“绿道”,串联起沿线30多个城镇、80多处景点和145个行政村。“三江两岸”计划建设绿道共700余公里,将是首条国家级滨水景观道。

萧山义桥镇富春村,曾是杭州最大的石料基地,如今江滩和矿山复绿,村里主要产业转型为苗木种植。昔日28个砂石码头关停后,水岸遍植垂柳、芦苇和菖蒲,与村里的大片苗木基地绿意相映。

服务均质——

共享文化公共服务“阳光”

炎炎夏日,建德杨村桥镇的综合文化中心格外热闹,乒乓球室、台球室、室内健身房、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每天都有百来号人来这里休闲娱乐。

这个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四层崭新大楼,原本是当地镇政府的办公楼。去年,镇里决定腾出这幢地处集镇中心的大楼,“让位”给群众、“让位”给文化,机关干部则搬往地段较偏的新城,租房办公。

杨村桥镇文化站站长周继寿自豪地说,镇里13个行政村也都建成了文化室,“文化享受一点都不输城里人”。镇里组建的群众军乐队,每年外出演出就有40多场;排舞队、健身队等更是一年到头活动不断。

目前,和杨村桥镇一样,杭州所有乡镇都按省级标准建成了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已建成2241个,覆盖率74.6%。随着杭州“十五分钟文化圈”在城乡各地逐步构建,有望实现文化设施村级“全覆盖”。

在杭州,城乡统筹的重心,越来越从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等“硬件”,延展至文化惠民、社会保障等“软件”。使民生投入、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真正达到均等、均质。

杭州的“区县协作”机制,也不仅在产业发展上协作,更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联动,规划、党建、城管、教育、卫生、环保等逐一纳入协作范畴,打通城乡之间“经络”。

不仅要保证“有书读”,更要“读好书”。为了填平教育公平这条横亘城乡之间的“鸿沟”,杭州创新组建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包括学校互助、名师共享、课题合作、人才培养、学生活动等协作机制。目前,杭州共有75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入互助共同体。

社会保障方面的城乡一体,也在杭州率先“破冰”。从去年起,杭州实现医保“一卡通”,原来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无论是主城区居民,还是农村村民,到杭州各大医院看病真正享有“同城待遇”。(原载于《人民日报》 本站编辑 丁方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