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乡共拓新蓝海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1/2/2 发布时间:2020-10-23 浏览量:10

“十二五”大幕已启,杭州的百姓期盼多多。

新年伊始,在淳安丰家山园区,246套农民异地转移安置房吸引了535户农民参加摇号,在杭务工10多年的陈家源村村民蒋明星特地赶了回来,“新房在县城边,100多平方米,紧挨着工业园,回家找工作也不愁了。”

1月5日,临安市上田村村民张霞根发现,村卫生服务站能刷医保卡了,81.1元的药费她只需自付24.3元,整个过程耗时不到两分钟,“就医、就业、就学没有了城乡差别,春节后留在村里开农家乐的人会越来越多。”

一个月前,通过区县协作平台,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决定在建德寿昌镇建一个约四平方公里的“工业飞地”。寿昌人发现,这些天不断有城里的工程师坐着新开通的城际公交车来考察未来的工作环境。

百姓的新愿景,源于杭州市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新实践、新思路。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多次强调,城乡一体化体现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己任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十二五”的杭州一大重点就是突出统筹发展,要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建设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杭州要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只有农村和五县(市)全面小康了,才会有杭州的全面小康

“村集体收入每年多少?” “3万。”

“农民人均年收入呢?”“1.2万。”

这是1月5日,笔者与临安市太湖源镇南庄村支书金虎的对话。因为村级财力薄弱,虽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可一提起村道、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村民们总有些无奈。

这并非个案。在桐庐县天井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一段3公里多的路修了10多年。同样,在淳安,全县集体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占到八成。

在杭州的版图上,“东快西慢、东强西弱”的格局亟待改变。有数据显示,2009年,占杭州八成以上行政区划面积的西部五县(市)生产总值只占全市20%,与“十一五”初期比,绝大多数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同时,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由2.17逐步扩大到2.27。

与此同时,农民渴望工业化、城镇化惠及自身和家乡的愿望愈发强烈。1月初记者在淳安采访时当地同志介绍,2009年,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淳安曾对全县9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其中近7万人迫切希望定居县城工作生活。

民本的迫切需求是党和政府自觉工作的信号。2010年8月的杭州市委工作会议打破常规,不是组织干部们看经济发达的萧山、余杭新面貌,而是一路考察西部五县(市),让大家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希望:通过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五县(市)也可以找到一片新天地。其后,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详细提出了十七项“统筹”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杭州要率先全面建成的是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只有农村和五县(市)全面小康了,才会有杭州的全面小康。”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认为,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也是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

黄坤明指出,城乡一体、城乡融合,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最佳形态。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在城市化加速、工业化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杭州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各类“城市病”,还将促进整个城市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在更高层面上的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加大政府创新力度,培育创新主体,并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

在杭州的“十二五”蓝图上,最新出炉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规划是这样描述的:城市建设重心要加快向“三副六组团”、县(市)城、中心镇特别是新城转移,推动杭州城市沿江跨江发展,加快构筑网络化、组团式、现代化大都市……

这样的路径,有着杭州的现实原因。在确定杭州路径之前,杭州市曾考察过南京、无锡多地,结果发现,这些地方多为平原,村庄、乡镇、产业园因而能够进行大规模的优化布局。但杭州不行,许多地方乡镇、村山峦叠嶂,只能以新城建设为突破口,把村镇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错位发展。

难题还不仅于此。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城乡区域要加快统筹,在“省管县”的财政体制下,市一级的财力该如何更好地向欠发达县倾斜?

难题就是创新的突破口。杭州市意识到,要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依靠创新开路,依靠创新驱动!

政府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在加大。

——在领导机制上,杭州市正式建立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市委书记黄坤明任主任、代市长邵占维任第一副主任,建立了“5+X”的工作机制,并对应成立了区县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培育、土地综合整治多个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杭州市委副书记、统筹委员会副主任之一的王金财说:杭州还创新了考核机制,将137项统筹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谁在统筹城乡中找不到位置,自己就先失掉了位置!

——在投入机制上,杭州市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每年将新增10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五县(市)发展。各城区每年也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对口协作县(市),参与结对的城区乡镇(街道)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元资金用于所结对乡镇项目建设,每对区、县(市)协作组要共建2个产业集聚平台,5年内城区要向对口县(市)转移产业项目累计投资20亿元以上。

杭州市农办主任王忠德掐指给我们算了笔账:市本级每年10个亿,“三江”两岸环境整治每年2个亿,区县协作每年2.7亿元,81个对口协作的乡镇街道每年5000万元,“每年新增城乡区域统筹的财力在15亿元以上!”

以淳安县新建一个乡村就业服务站为例:市本级建设经费补助是1万元,每年运行经费2000元;县里分类补助2000-5000元不等,配套运行经费2000元。根据县民政局的测算,仅此项,市县两级的扶助资金就高达700多万元。而在临安上田村,村支书高兴地拿出一份年度村级资金使用计划:根据临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绿色家园、富丽山村”规划,村里今年申请到700多万元,将全部用于村道硬化、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培育制度创新主体,动员全社会参与支持城乡区域统筹。

——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公益金制度。去年12月24日,杭州举行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公益金捐赠仪式,253家企业捐赠了9000多万元。这一制度就是通过一定的财税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捐赠,款项用于社会重点关注、广大农民急需的农村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和农业特大灾害救助。

——央企与地方政府携手探索中心镇建设新路径。去年10月,中国联合工程公司与建德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该企业将投资约11.6亿元,以建设——移交及工程总承包的方式,承担寿昌中心镇农村住房集中安置项目的规划、设计、勘察、工程承包及融资,具体单项包括中心镇内部配套基础设施、农民安置房、配套医院、配套公建及寿昌江整治等。

政府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与群众良性互动作为创新的前提。如开头提到的淳安县丰家山园区农民异地安置房,政府不强求农民搬迁,而是全县范围内符合下山移民(含地质灾害点)等条件的农民自愿报名。同时还把安置房建在了离县城不远的地方,方便农民就业、生活。

城乡统筹,就要摒弃城乡差别发展的思维,实现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实现城乡双赢。

2010年11月24日,在杭州市代市长邵占维主持召开的该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细心的幼儿园园长会发现一个细节:在兴建幼儿园数量上,文件的表述不再提及“除余杭、萧山,其他五县(市)参照执行”,而是明确“每个乡镇必须规划建设1所规模较大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参照执行”,这个人们曾经无比熟悉的表述,正逐渐淡出杭州市新出台的各种政策文件中。而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城乡差别发展的旧思维的退出。

1月23日,记者刚刚拿到的杭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上就写着:今后五年,杭州将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的有效对接;推进义务教育市域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并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培训12万人提升农民素质;实现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

新思路,新空间。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深层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而是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这也为杭州新一轮发展拓展了新“蓝海”。

这一变化,在区县、产业的协作推进中表现得更清晰。

去年12月23日,仅一天的时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对建德经济开发区的考察和签约:共同建设一个约4平方公里的“工业飞地”。

这次合作,在熟谙招商引资的双方看来,都不是一次简单的产业梯次转移。

根据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这里将作为土地等资源日渐紧张的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拓展园区,通过双方联合招商引资的方式,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

而在建德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孙斌看来,“工业飞地”恰似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一剂“强心针”。以工业园发展带动毗邻的寿昌新城建设,新的寿昌镇将扩容近1平方公里,“工业化、城镇化得以同步推进”。作为协作对象,江干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德市还联合制定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无独有偶。在1月19日刚刚召开的杭州市旅游产业城乡统筹发展大会上,杭州主城区与西部五县(市)的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又结成了亲家。此前在淳安,通过与西湖区的区县协作,两地旅游资源已开始整合,每天有7辆旅游大巴载着游客从西溪湿地开往千岛湖;西湖区的超市、宾馆还将直接在淳安设立产销购基地……

优势互补,使得农村和五县(市)这个曾被视为发展的“短板”,正成为杭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潜力、后劲和希望!

链接

“十二五”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名城建设加速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力争实现充分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和12%,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具有杭州特色的“3+1”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左右,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自主创新跃上新高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35%。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先进地位。

——统筹发展呈现新格局。城市化水平达到74%。市区与五县(市)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低碳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水环境功能达标率和控制质量明显提高。

十大惠民工程

交通便民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着力破解城区“行路停车难”。新建机动车泊位20万个。免费单车达9万辆,公共服务点达3500个。

百姓安居工程: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750万平方米。

就业促进工程:实现城乡社会就业率95%左右,新转移农业劳动力20万人。

社保提升工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实现社会保险基本全覆盖。

教育强基工程:全市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98%以上,优质义务教育实现市域全覆盖,率先打造15年一贯制优质教育体系。新建、迁建、改扩建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等7所高等院校。

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县级(含)以上城市,确保有线电视通达地区城乡低保家庭免费收看有线电视。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区、市)比例达46%。

医卫利民工程:在市区新建启用8家市属三甲医院,迁扩建中心集镇所在地县级医院8家,改造卫生院12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率90%以上,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农村安全饮用水监测主要指标合格率80%以上。

体育健身工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85%以上。

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监测覆盖率达90%。

平安创建工程:新增电子监测探头20000个,建成覆盖全市的电子监控网络,打造全国治安最好城市和最具安全感城市。(本站编辑 丁方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