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的样本调查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1/5/5 发布时间:2020-10-23 浏览量:10

新闻背景

今年,杭州将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第二次复检。饮用水源的保护是迎检工作的重中之重。借此契机,我市去年全面启动钱塘江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工作,投资1.4亿元专项资金对位于钱塘江饮用水源保护区近42公里范围内的砂石码头、船厂、水上加油站全部实施拆除搬迁。9个月时间内,134座砂石码头、3家船厂、1个水上加油站顺利拆除,钱塘江饮用水源地石油类、氨氮等污染物指标下降,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真正成为放心饮用水源。

2010年11月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市委副书记王金财,市委常委、秘书长许勤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湖区委书记郑荣胜,副市长张建庭等领导乘船从钱塘江溯流而上,现场考察了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两岸景观,并召开座谈会。黄坤明书记强调,要推进“三江两岸”保护与建设,确立积极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持第一,进一步保护好三江两岸的绿水青山。

今年2月22日,市环保局、市农办、省钱塘江管理局、发改委、市旅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林水局、市园文局、市交通局等部门联合乘船对三江两岸进行调研,并召开“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题会议。3月4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办〔2011〕5号),提出要围绕“山秀、水清、城美、景致”的目标,在“三江两岸”区域范围内,开展以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以整治带保护、带规划、带转型、带建设、带开发、带旅游、带宜居,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三江两岸”打造成一条黄金生态旅游线,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目标,使“三江两岸”地区成为休闲旅游的首选地、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区域统筹的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这是清代刘嗣绾的《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对桐庐山水的描绘,而“三江两岸”其中最美的一段,就在桐庐。

去年年底,桐庐就已经率先启动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随着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工程的正式启动,桐庐已经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样本,近日,我们前往桐庐,对当地的“三江两岸”进程做了深入的探访。

 

【名词解释】

三江两岸

三江:即“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流域,主干流总长约231公里,包括浦阳江、兰江、大源溪、分水江等主要支流。

两岸:即三江两岸沿线可视范围,上游起于建德市新安江大坝,下游止于杭州经济开发区和大江东新城,重点是梅城至主城区。

 

拆除沿江24座黄砂码头 富春江要恢复“十里红桕”景观

桐庐窄溪海事所外大约四百米的江岸边上,五座吊机的黑色废址正待拆除,一年前,这里还是船来货往,异常喧闹,如今这里变成了一些过往货船的临时停靠点。一艘来自平湖的运煤船靠在岸边,船老大说,他正在等待对面统一码头的空余船位。

富春江桐庐段总长32公里、水域面积49.3平方公里。因为临江傍水,桐庐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长期以来形成了数十个砂场码头,但布局零乱、规模小而简陋,散落的黄砂也在不停地污染附近的江面。

“这些黄砂码头,对富春江沿岸的水资源、旅游景观资源都是极大的破坏。”桐庐县纪委书记、桐庐县三江两岸景观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姚吉峰说,“在三江两岸工程中,我们的第一步就是整治黄砂码头。”

据统计,富春江沿岸共有黄沙码头32座,此次列入整治的有24座临时码头,共有吊杆52只、输送带19条。

在去年年底,桐庐县交通、港航、供电、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相互配合,通过整治,24座码头已全部停止生产,陆续拆除了所有设备。沿岸还有3座高污染企业正在进行搬迁谈判。

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林柱友介绍,接下来要启动码头修复工程,种上绿色植物,让黑色黄色的码头恢复生态化;不久后,还有沿岸绿化与生态修复工程,富春江“十里红桕”的绿化方案已进入招标程序,马上就可进行植树绿化。“未来,我们要让富春江沿岸桐庐段成为一条生态走廊,恢复以前富春江十里红桕的美景。”

 

农村污水处理 垃圾场变成“后花园”

在桐庐江南镇横山埠村,农家的门前户后有几片连在一起的方形绿地,里面长了美人蕉、伞草和麦冬草,看起来像是绿小花园。据环保部门介绍,这些“人工湿地”,是处理农村污水的“能手”,这种生态模式,是桐庐环保部门近年来对付农村污水最得力的措施之一。

据统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已成为继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后又一大主要污染源。2009年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约500万吨,相当于10-15家万吨规模造纸企业排放量之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约1700余吨,相当于15-20家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量之和。

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耐水、吸污的特性,一般以10-20户建造一个污水处理设施,先收集污水进行沉淀,再经过湿地处理,最后变成清水排放出来。有了人工湿地,不但处理了污水,还美化了环境,绿化了农村。

“过去门前门后污水横流,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很多。现在臭水没了,环境也好了。”横山埠村一位村民说。

村子里的污水处理池大多数都建在废弃地块上,以前通常是垃圾或者污水的汇集地。在这样的空地上建上污水处理池,可以解决以前垃圾和污水产生的异味问题,还可以美化环境。

据测算,池体、亲水性植物、周边环境整治、管网及铺设等治理成本大约人均350元,全部由市县两级财政给予补助,农民不用掏一分钱。

桐庐还有大量的农家乐也从生态污水处理中受益。因为有政府补贴,农家乐业主只要花一两万元,就能对污水进行完全治理,减少了入江污染。环境好了,来农家乐的客人也多了。2010年,桐庐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84.4万人次,实现收入5220万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20.1%、20.4%。

通过整村推进,连片环境整治,目前,桐庐已有80个行政村、132家农家乐完成了污水治理工作。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林柱友说,生态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近30万人口以及全县农家乐污水污染问题,年削减COD排放量达1500余吨,钱塘江流域下游的水质得到了保障。

 

百年古村水系体现环保意识 古村落保护和开发

“三江两岸”工程,不仅将保护沿岸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还要在三江沿岸,打造出一条以生态为主题的黄金旅游线,通过旅游,挖掘江水江景的经济潜力。

而在桐庐,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分布在沿岸区域,它们被认为是未来这条黄金旅游线上不可或缺的资源。

距离县城20公里的深澳古村是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在深澳古街,有大量保存较好的清代古建筑。真正让深澳闻名的,是它独特的村落水系。深澳中的“澳”,就是沟渠。由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组成了一个立体的排水系统,将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开处理。村落里的洗涤、防火、灌溉、泄洪,都由这个水系统完成,几百年来一直如此。

记者在古街上看到,所有沟渠里的水,都是流动的活水,经过了这么多年,这一排水系统依然功能完好,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卓识远见和精巧设计。

在镇中心有口小池塘,池水清澈,斑驳的护栏上写着“允许挑水不得洗衣”几个繁体大字。这是古人告诉村民,这是饮用水源,严禁生活污染。

“其实在几百年前,古人对水资源就有很高水平的利用,这种自然环保意识,和我们进行三江两岸工程的初衷是一样的。”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林柱友说。

除了深澳,桐庐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小村落。

“窄溪一带的传统文化比较丰富,还有野鱼、铁壳秤砣蟹等江鲜,古街的糊麦馃、米馃、汤包、沃馄饨等江南特色小吃,未来这里将规划一条以美食为主的特色街区。”桐庐县纪委书记姚吉峰说。

按照桐庐县纪委书记姚吉峰的说法,经过3年的三江两岸综合性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未来将会有一条生态旅游休闲带出现在桐庐的春江两岸,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休闲度假,在这里打造出一幅全新“富春山居图”。(本站编辑 丁方舟摘编)